時論廣場》鄭麗文的金髮女孩政治學(江岷欽)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資料照/郭吉銓攝)
在一個政治情緒化的年代,鄭麗文的出現爲國民黨注入一種罕見的另類張力。她以6萬5122票、50.15%的得票率當選黨主席,投票率僅39.46%,這場「勝而未穩」的選舉既是授權,也是考驗。她面臨的挑戰不僅要贏回政權,更要恢復政黨的思考力。國民黨能否從情緒政治迴歸治理政治,端視她能否將激情轉化爲節奏、將信念轉化爲制度。
此刻的鄭麗文,個性像一座溫控引擎──獨立、冷靜、卻不失溫度。她的「金髮女孩政治學」(Goldilocks Politics)並非表面的溫和,而是一種「不太熱、不太冷、剛剛好」的政治平衡。她手執麥克風在臺上橫掃千軍,氣勢隱然千軍萬馬;在臺下笑聲爽朗、談吐直白;面對卡拉OK,她落落大方,雖然「說的,比唱的好聽」,卻不掩真誠的生命力。這種自在與自信,讓她在藍營傳統的男性政治文化中,展現出一種少有的中性力量──既有「鐵娘子」的堅決,又有「金髮女孩」的節制。
她的領導風格並非衝突,而是結構。參與政論節目時,她的腦筋經常高速運轉,語言自成一格,邏輯嚴謹,語速精準。同臺時,常見她邊論述邊振筆直書,節目結束後才發現那張「塗鴉」紙上,竟是她即興擘畫的政策邏輯。這種即興理性,是她的特色,也是她的潛能。她讓語言成爲思考的載體,而非情緒的出口。若能將這種敏銳與速度轉化爲決策機制與黨務改革,國民黨將不再是被歷史慣性綁住的政黨,而是一個重新學會思考的主體。
鄭麗文懂得攻擊,也懂得停手。她的政治辯證建立在「清醒的現實主義」上,而非意識形態的仇恨。她的反臺獨論述之所以有力,不在立場,而在邏輯。她熟悉臺獨思潮的語法,知道哪些是情緒、哪些是策略,因爲「她曾站在那個世界裡」。如今她重申「九二共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避免戰爭、爲臺灣多爭取一些時間;這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治理者的剋制。當民粹追求「立場的純度」,她追求「結果的穩定」。這種態度若能落實爲制度──建立戰略智庫機制、透明決策流程與跨部門風險評估──國民黨將有機會從反應式政黨,轉化爲主動定義議題的組織。
但領導不僅在臺上,更在組織的微血管裡。國民黨的基層早已冷卻,投票率的低迷正是警訊。鄭麗文若要讓黨「重新呼吸」,必須恢復參與的榮譽感:開放直接初選、海選青年幹部、羣衆募資與政策共創等。她若能讓青年黨員年增率明顯上升、黨務平臺互動活躍、基層志工迴流,那纔是政治復甦的真正指標。權力可以繼承,但信任只能重建。
在戰略層面,她面對三重壓力──深藍的統一情懷、地方的務實焦慮、與年輕世代的主權意識。若她仍以單一論述迴應這三者,終將陷於撕裂。她必須將「九二共識」重新定義爲操作性框架──包含供應鏈安全、金融合規、人才流動、軍民分流等具體政策。她若能以數據而非標語重塑這個詞彙,就能在國際現實中爲臺灣找回可談判的空間。政治的真相,從來不是立場,而是能力。
鄭麗文的最大優勢,是她對學習的執着。她不是固定於意識形態的人,而是一個不斷修正、快速更新的思考者。她不迎合權力,也不刻意造神,而是相信政治是一種動態的理性修練。她的「金髮女孩政治學」因此不只是策略學,更是一種治理哲學──在情緒氾濫的年代維持平衡,在分裂社會中尋找共感。
真正的領導者,不是最會說話的人,而是最能讓語言回到現實的人。鄭麗文若能把她筆下的「塗鴉」變成國民黨的藍圖,讓思考速度轉化爲改革節奏,她將不只是藍營的希望,更是臺灣政治理性化的試金石。她的挑戰,並非成爲下一個強人,而是成爲一個懂得調節權力與理性溫度的黨主席。
鄭麗文的政治底氣,是力量與剋制的結合。她如能以「鐵娘子」的堅毅與「金髮女孩」的冷靜,在臺灣的極化政治中尋找第三條路,那麼她代表的將不只是國民黨的轉型,而是一種制度政治的迴歸──讓理性再度成爲政治的語言。這是她的考驗,也是她的時代。
(作者爲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