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從金摩看中天 民主缺氧的預警(江岷欽)

美國深夜脫口秀主持人吉米金摩節目遭到迪士尼旗下ABC暫停後,本週二晚間正式重返螢光幕。(圖/美聯社)

民主社會的氧氣,就是言論自由;一旦空氣稀薄,窒息的不只是異議者,而是所有人。

19世紀的美國礦坑裡,礦工會帶上一隻金絲雀。牠對毒氣特別敏感,一旦倒下,就意味着危險逼近。言論自由在民主社會正如這樣的金絲雀:躁動或沉默,往往是制度能否呼吸的警訊。

今年9月,美國深夜喜劇主持人吉米‧金摩(JimmyKimmel)因在節目中諷刺川普及其支持者,被母公司迪士尼「無限期停播」。此舉源自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布蘭登‧卡爾(BrendanCarr)的威脅,以及保守派聯播網的拒播。川普更放話,對「97%負面報導」的媒體「也許該吊銷執照」。

5天后情勢逆轉,迪士尼宣佈節目復播。金摩迴歸舞臺時,引用歷史案例並直言:「一個政府若動用威脅,只爲讓總統討厭的喜劇演員閉嘴,那是對美國價值的背叛。」這句話道破要害:言論自由不是總統的賞賜,而是憲法的保障。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界定清晰。自Brandenburgv.Ohio(1969)確立「迫在眉睫非法行動」標準後,政府只有在言論意圖煽動、且極可能導致即時暴力時,纔可介入。R.A.V.v.St.Paul(1992)強調政府不得因觀點不同而選擇性懲罰;Matalv.Tam(2017)更拒絕以「冒犯性」作爲限制藉口。這些判例共同釘牢了護欄:冒犯不是犯罪,唯有暴力纔是暴力。

因此,FCC主席「簡單或困難」的說法,以及川普「吊銷執照」的威脅,明顯逼近憲政紅線。雖然ABC作爲私人企業可決定節目,但若停播因政府暗示報復而生效,就觸及第一修正案。正因如此,藝人、媒體與社會輿論合力反彈,才讓金摩重返舞臺。

相較之下,臺灣的案例更令人憂慮。2020年12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以「違反新聞專業」爲由,拒絕中天新聞臺換照。其後行政訴訟中,法院雖認定NCC在程序與論證上有瑕疵,但最終仍未復照,頻道則改由華視接手。更諷刺的是,其他立場「政治正確」的媒體出現相似甚至更嚴重的失誤,NCC往往僅以罰款了事。

中天撤照事件,違背了兩項法律核心原則:普遍適用與比例原則。前者要求一視同仁,不因政治立場差別對待;後者要求處分強度與違規程度相當。若對中天祭出最嚴厲的「撤照」,卻對其他媒體輕罰放過,那法律就淪爲選擇性武器,而非中立規範。

金摩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便在強人政治陰影下,美國社會仍能憑藉憲法與輿論力量迫使制度自我修正。而臺灣中天的遭遇,卻暴露出制度薄弱,缺乏普遍性與比例感。當權力能隨意挑選誰能發聲,民主的公共論域就會如同被踩爛的地毯,只剩殘破。

金絲雀的死,從來不是小鳥的宿命,而是礦井缺氧的預警。金絲雀倒下只是預兆,真正缺氧的是整個制度。因爲,金摩的警語一樣適用臺灣:一個專業、中立的機關若動用撤照,只爲讓執政者討厭的新聞媒體閉嘴,那是對臺灣民主價值的背叛。

(作者爲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