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者手記|高戀:由“不是我乾的”引發的思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爲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
文|臨沂市蘭山區李官鎮中心幼兒園教師 高戀
又到了每週例行的家庭大掃除時刻,我正用拖把工作,忽然被空調旁一瓶酒盒邊滲出的不明液體所吸引,拿起酒瓶,連忙叫來家中的孩子,讓老大打開酒盒查看。
莫非它漏了?女兒找來剪刀,老大動手拆開。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穿“黃馬褂”的酒瓶,一手託着瓶底,一手扶着瓶頸,輕輕晃動。
“沒漏,酒還在裡面呢。”我將信將疑,接過酒瓶,又晃了晃,驗證老大的說法。
不甘心的我,讓老大拿起酒盒底部一看,髒兮兮的一片景象。一家四口,無一承認。我只好耐着性子拿刷子反覆刷開來,巧克力味逐漸飄散開來。
我立刻喊來兩個孩子,追問是誰把巧克力扔在這兒的。
“不是我乾的!”老大立馬迴應。
“也不是我乾的!”老二隨聲附和道。
我又回想起,有一次曾在空調後面發現過零食的垃圾袋。
“到底是誰幹的?”我提高音量,壞情緒慢慢被點着了。
“我一般都在自己的房間裡。”老大辯解道。
“也不是我乾的!”老二扭着腦袋說。
孩子他爸問老二:“是不是你乾的?”
“不是我乾的!”老二理直氣壯道。
“你幹過的事兒,你承認過嗎?…”
等我打掃得差不多時,老二擠出笑眯眯的眼睛地說:“是我乾的!”
家裡兩個孩子的表現,讓我聯想到了幼兒園裡的情景。
每次用餐完畢,或是喝完牛奶後,桌子正中央底下常常會有被丟棄的裝塑料吸管袋和一些飯菜。
“這是誰幹的?”
“不是我乾的…”凡是坐在這張桌子旁的小朋友,幾乎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桌子下怎麼會有垃圾呢?”
而個別情商較高的孩子,會迅速跑去廁所拿來小掃帚和小簸箕,主動清理桌子底下的垃圾。
思考生長點
同樣的回答—“不是我乾的!”但結果卻截然不同。這是爲什麼呢?可能原因如下:
一、恐懼與懲罰的心理緣由:
1. 回想起老大那時候偷偷吃巧克力和糖果,把剩下的垃圾都偷偷塞進了沙發縫隙和底下。老二也是同款,她的牀頭櫃下面,還有上次空調後面的垃圾,都是她的一手“傑作”。他們擔心作案後東窗事發,會遭到家長的一頓責備和教訓。其實,小孩一點也不小!
我們並不是完全不讓孩子吃零食,想起老大小時候吃旺旺雪餅,晚上咳嗽得都吐了。一聽到他們咳嗽聲,我的情緒就像紅燈一樣亮起。
2. 幼兒園的孩子們,也害怕被老師點名批評。畢竟,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看見。針對這個問題,我試着引導他們,犯錯並不可怕,老師也會犯錯。
那麼,錯了之後,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呢?有的孩子,可能被我的語言所點燃,纔有了主動承擔責任的好表現。
二、維護“好孩子”形象:
中班幼兒及我閨女的年齡成長階段,根據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髮展八階段理論,正處於主動對內疚的階段。他們的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人的評價,即他評階段,對於別人的言語非常在意。
正因如此,我們應當加強對孩子的肯定性教育,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詞,爲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語言環境。
喬治·華盛頓說:“認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錯誤並不作爲。”孩子們的一味逃避,治標不治本。大人有時其實生的不是孩子犯錯的氣,而是他們犯錯後還選擇擡槓式狡辯的態度。明明錯了,卻還固執已見。
學齡前兒童最重要的原則是允許他們犯錯。正如那句老話“不拿籃球的人永遠不犯規”,孩子們正是通過犯錯來學習。犯錯其實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營養劑”。關鍵在於,作爲成人該如何喚醒孩子內心的聲音,允許孩子勇敢做真實的自己!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