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老師是啓發思考,好的教育大模型是幫學生得出答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爲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北京協和醫院近日舉辦首屆人工智能賦能醫學教育青年交流會,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及醫療工作者270餘人參會,共探AI與醫學教育融合路徑。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王宏寧副教授說:“人工智能領域已成爲世界高校爭先佔領的新高地。”他介紹,該校自2023年啓動首批8門人工智能試點課程以來,目前相關AI課程已增至113門。
如何讓AI更好地服務教學?他表示,身邊的老師們認爲,AI必須服務於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好的老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善於啓發思考。他認爲,好的教育大模型應該“揣着明白裝糊塗”,幫助學生自己得出答案,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徐爽研究員倡議構建AI與醫生協同的力量。她提出,AI正在從大語言模型向多模態模型邁進,AI與醫學融合潛力巨大,醫療多模態大模型、蛋白質結構預測模型、具身醫療機器人等成果令人矚目。
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盧宇副院長現場演示了“AI助教”的生成過程。在輸入“高中物理助教”指令後,大模型即開始生成內容。但同時,他警示,AI教育系統內部結構與模型算法日趨複雜,也由此帶來了信任問題,高透明、可解釋、可問責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務迫在眉睫。
在圓桌討論環節,各位嘉賓圍繞AI時代傳統教學模式的“破”與“立”,AI發展下的可信性、倫理和人文挑戰等熱點話題展開進一步探討。專家們認爲,AI是手段,而非目標。AI技術飛速發展,進步快、淘汰更快,與會嘉賓認爲,訓練和使用AI無需“分步走”,“同步走”能夠收穫“越用越好”的效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