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者手記|李單:AI賦能,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溫情實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爲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古營集鎮中學教師 李單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櫺,落在學生們稚嫩的臉龐上,總會讓我想起那個秋日 —— 我第一次將 AI 教學系統帶進課堂的日子。

深耕初中道法講臺十餘載,我曾無數次叩問:如何讓抽象的法治精神真正浸潤學生的心田?直到數字技術如清泉般注入教育園地,那些懸而未決的教學難題才慢慢有了答案。

在齊魯大地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我始終以 “爲黨育人、爲國育才” 爲使命,在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領域探索實踐,以數字思維詮釋教育家精神,與學生們一同見證技術與教育碰撞出的溫暖火花。

破局:AI 叩開沉默課堂

鄉村中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曾長期被 “教師講法條,學生劃重點” 的模式禁錮。班裡的小宇是典型的 “課堂隱形人”,每次提問都把頭埋得很低,彷彿想藏進課桌縫隙,可作業本上的字跡卻透着不服輸的倔強。像他這樣的孩子並非不願參與,而是傳統教學 “一刀切” 的知識供給方式,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 這正是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中亟待破解的 “急難愁盼”。

2024 年春天,學校引入的智能教學平臺帶來了轉機。系統能實時捕捉學生答題數據,通過算法生成個性化學習圖譜,如同爲每個學生繪製專屬 “知識地圖”。在 “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一課,平臺顯示 65% 的學生對交通規則掌握紮實,但 82% 的學生在理解 “網絡規則” 時存在盲區。更驚喜的是,數據顯示小宇在 “規則與自由的關係” 討論區雖未發言,卻有 17 次瀏覽記錄,遠超班級平均水平。

基於這些發現,我重新設計教學方案:爲基礎薄弱的學生推送 “網絡謠言案例解析” 短視頻,用故事助其理解抽象規則;爲學有餘力的學生布置 “校園規則修訂提案” 實踐任務,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認知。

課後,我將小宇瀏覽過的討論話題整理成思維導圖給他,這個沉默的男孩第一次擡頭說:“老師,我覺得彈幕禮儀也該算網絡規則。” 那一刻,他眼裡閃着光。我忽然明白,AI 正是將 “樂教愛生” 的教育家精神轉化爲實踐的利器,讓我們聽見每個學生內心的聲音,讓教育公平從理念落地爲 “因材施教” 的行動。

沉浸:VR 點亮法治溫度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那些厚重的歷史瞬間和深刻的法律精神,如何讓十五歲的孩子真正理解?這是我多年來踐行 “改革創新” 精神的探索方向。教授 “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 一課時,我曾用圖片和文字還原 2018 年憲法宣誓儀式,可學生們眼神依舊迷茫。直到 VR 技術融入 “科學教育加法” 實踐,抽象的政治概念纔有了可觸摸的溫度。

我們帶着 VR 設備走進 “虛擬人民大會堂”,當學生們 “站” 在莊嚴肅穆的會場,親眼見證國家工作人員舉拳宣誓的瞬間,教室異常安靜。平時最調皮的小浩摘下設備時眼圈泛紅:“老師,我好像明白‘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不是口號了,在那裡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

更動容的是 “模擬法庭” 實踐課。在 VR 構建的法庭場景中,學生們分別扮演法官、公訴人、辯護人等角色。因父母離異而鬱鬱寡歡的小敏,平時課堂上沉默寡言,可在扮演未成年人案件訴訟代理人時,她引用《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爲 “當事人”辯護,邏輯清晰、情感真摯,彷彿真在爲需要幫助的孩子爭取權益。課後她說:“老師,原來法律真能保護像我這樣的孩子。以後我想當律師,幫助更多人。”

VR 搭建的不僅是知識橋樑,更是情感共鳴的紐帶,這正是科學教育加法的生動實踐,讓法治精神在沉浸式體驗中自然生長,讓 “爲黨育人、爲國育才” 的使命在技術賦能中更具穿透力。

數據:代碼藏着成長密碼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讓我在教育評價改革中找到新突破口。傳統成績單上冰冷的數字,從未像分佈式賬本里的成長軌跡那樣生動。小琪總愛遲到,作業本常只寫寥寥幾筆,在傳統評價體系裡無疑是 “問題學生”。但區塊鏈記錄的課後活動數據顯示,她在 “校園普法小劇場” 項目中提交了 12 版劇本修改稿,3 個作品被選爲年級示範案例。

順着線索我瞭解到,小琪母親早出晚歸做保潔,她每天要送妹妹去幼兒園才上學,所以經常遲到。那些深夜修改的劇本,是她在妹妹睡熟後趴在餐桌上完成的。班會課上,我展示區塊鏈記錄的創作時間軸,當同學們看到“23:17”“05:42” 的修改記錄時,教室裡響起自發的掌聲。小琪眼眶溼潤了,此後像變了個人,不僅牽頭成立 “法治戲劇社”,還帶社員走進社區表演,用藝術詮釋法律溫度。

這些不可篡改的數據,如同教育田野裡的 “生長記錄儀”,讓每個學生的獨特光芒都不被忽視。當 AI 算法遇上教育智慧,冰冷的代碼便有了溫暖底色 —— 這正是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不再以單一分數論英雄,而是用多元數據勾勒學生完整畫像。這種評價革新,是 “甘於奉獻” 的教育家精神在數字時代的延伸,讓每個孩子在被看見、被理解中實現自我成長。

守望:初心書寫教育擔當

小林曾是各科老師頭疼的學生,上課躲在後排刷短視頻,作業幾乎不交,成績一落千丈。但我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向善向好的可能 —— 這是 “樂教愛生” 的初心給予我的信念。一次,智能平臺監測到他在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章節的相關視頻觀看時長超 20 小時。這個異常數據讓我意識到,他並非對學習無興趣,只是需要合適的切入點。

我特意在課堂設計 “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 辯論環節,小林果然主動舉手。他列舉的多個案例都來自親身經歷,觀點犀利且有深度。他說:“我以前覺得網絡是法外之地,看了那些案例才知道,網絡也需要規則和法律約束。” 課後得知,他曾因沉迷網遊差點輟學,是社區法律援助站的叔叔幫他走出困境,所以對這方面內容格外關注。如今,他用 AI 技術製作的 “青少年網絡保護” 系列普法短視頻,在校園公衆號點擊量破萬,成了小有名氣的 “普法先鋒”。這個曾經的 “問題學生”,正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法治精神的力量 —— 這正是我們用數字思維破解學生髮展難題的生動例證。

去年冬天,鄰縣支教老師帶學生來交流,山區孩子戴上 VR 眼鏡 “走進” 人民法院審判庭時,眼中的好奇與震撼讓我難忘。他們多來自偏遠山村,很少接觸新鮮事物。我們通過雲端共享AI 教學資源庫,精心製作的微課視頻、互動習題跨越城鄉溝壑,讓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同一套知識圖譜下成長 —— 這正是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具體實踐。

有個叫朵朵的山區女孩在回信中寫道:“老師,通過智能平臺的模擬調解,我幫爸爸媽媽解決了吵架的問題。” 原來她運用課堂學到的 “人民調解” 知識,結合平臺案例解析,成功勸說父母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土地糾紛。收到信時,我無比欣慰。數字技術像一雙翅膀,讓優質教育資源飛向每個需要的角落,讓法治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壤生根發芽 —— 這正是我們齊魯教育人 “胸懷國之大者”,爲教育強省建設添磚加瓦的責任擔當。

沉思:精神錨定改革航向

在 AI 深度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困惑與啓示始終相伴。當算法能精準預測學生知識盲區,我們是否還需要 “不期而遇” 的教學靈感?當區塊鏈記錄學生每一次進步,教育評價是否會陷入數據崇拜?這些追問讓我明白,技術終究是手段,教育的本質仍是人與人的精神對話,是 “爲黨育人、爲國育才” 的初心使命。

記得有次系統故障,無法調取預習數據,我臨時改爲小組辯論。意外的是,平時 AI 分析中表現平平的小團隊,竟碰撞出驚人思維火花。他們結合生活實際,就 “中學生是否該帶手機進校園” 展開激烈討論,提出諸多有價值的觀點。那個下午,沒有數據支撐和算法推薦,只有思想交鋒與情感流動。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數字思維不是技術堆砌,而是用技術放大教育的人文價值 —— 正如一本雜誌所倡導的,讓每個教學決策貼近學生真實需求,讓技術服務於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 的根本問題。

如今,立於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潮頭,時代的召喚催我深耕不輟。而我也順利取得人工智能高級工程師證書,這份經歷讓我愈發篤定:教育家精神,在於技術迭代中堅守育人初心,於數據洪流中保持教育溫情。當齊魯校園裡,AI 智慧與教師的愛心交織成網,數字技術與教育理想同頻共振,我們必將培養出既懂技術倫理、又守法治精神的新時代少年,爲教育強省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暮色漫進教室,智能燈光隨學生離去漸次熄滅,但數字技術點亮的心靈閃耀着不滅的光。這光芒裡,有技術的溫度、教育的深情,更有齊魯教育人踔厲奮發的赤誠。未來的教育路上,我將帶着這份赤誠,以教育家精神爲燈塔,用數字思維推動課堂變革,讓 AI 真正賦能教育,讓每個學生在數字時代綻放光彩 —— 爲教育強省建設盡己之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