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134+X”實踐育人模式,打造社會實踐大課堂

聚焦時代主題、社會需求、青年成長,山東理工大學構建“134+X”實踐育人新模式,每年組織動員4萬餘名師生組建1500餘支團隊走進社會大課堂,精心打造新時代社會實踐育人新範式。學校連續5年獲“全國暑期實踐大學TOP10”,連續8年獲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組織單位,連續4年獲“鏡頭中的三下鄉”優秀組織單位。

堅持立德樹人總目標,強化實踐育人新引領。一是聚焦堅定理想信念,深入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實地研學,引導學生感知黨的百年奮鬥歷程、輝煌成績及歷史經驗。二是聚焦服務“國之大者”,組織師生廣泛開展國情考察、社會觀察等實踐活動,開展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經濟改革等課題調研,瞭解國情社情民情,引導大學生勇擔國家社會發展使命。三是聚焦學思踐悟,通過微團課、“青馬工程”學員宣講等形式,引導團員和青年緊密結合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真問題”進行交流研討,在實踐思辨過程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年有50餘支團隊在“鏡頭中的三下鄉”“千校千項”等評比中獲獎,30餘名學生獲評國家級社會實踐活動個人獎項。

圍繞“三條主線”,打造社會實踐育人品牌。一是創新“思政課”專項實踐模式。圍繞“德育鑄魂”“智育潤心”“體育強身”“美育塑心”“勞育益行”五大專項行動,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二是拓寬“專業+實踐”融合路徑。大力開展與學校專業教學實踐緊密相關、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的可轉化落地的實踐項目,依託專業實驗室、實習實踐基地和實踐教學平臺等,探索出一條地方理工類院校通過社會實踐深化實踐育人成果的新路徑。三是探索“社會實踐+挑戰杯”項目聯動。以“挑戰杯”等科技創新競賽爲導向,以成果產出爲落腳點,成立“挑戰杯”項目孵化專項,通過組建梯度團隊、匹配師資力量、提供經費保障,對在社會實踐中孵化出的優質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培育,構建“社會實踐+挑戰杯”的深度融合模式。

抓好“四個維度”,構建個性化多樣化實踐體系。一是抓好機制完善,立好“柱子”。成立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從實踐理念、宣傳籌劃、立項答辯等7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化政策制度的構建。健全完善服務保障機制,多渠道籌集實踐資金,聯合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設立專項基金,每年投入近20萬元對錶現突出的社會實踐團隊予以表彰獎勵。二是抓好精準服務,搭好“臺子”。加強校地企合作力度,構建“學生+高校+地方+企業”四主體協同實踐育人模式,把社會實踐活動與國家戰略、行業發展、產業研發、學生成長等相結合,引導學生瞄準企業真問題,開展真研究,作出真貢獻。三是抓好組織管理,裝好“裡子”。構建“供需對接—宣傳發動—項目實施—評價總結—品牌凝練”的全鏈條工作體系,從持續優化實踐管理路徑。突出實踐成果價值應用,把社會實踐工作納入校內外評選表彰的考評體系。四是抓好宣傳推廣,繫好“釦子”。藉助創意短視頻、圖文報道、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打造宣傳陣地。

數智化(X)賦能社會實踐,增強社會實踐育人成效。堅持以數智化賦能社會實踐育人作爲推動團學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在平臺搭建、管理規範、服務優化、育人協同等方面探索數字賦能模式。構建“社會出題、學生選題、雙向互動”的精準實踐模式,實現多方合作和良性循環。(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通訊員 侯春宏 邱先慧)

作者:董魯皖龍 侯春宏 邱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