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五行”實踐育人 福建農林大學植保學子在“行走課堂”中淬鍊成長
盛夏七月,莆田市涵江區梧塘鎮漏頭村的百年荔枝園裡,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正帶領着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薪火傳耕”研究生鄉村振興服務實踐團師生仔細查看果樹病蟲害情況。這支由院士領銜、博士研究生等組成的實踐團,在六十年前福建農學院師生“半農半讀”的同一片土地上,用現代科學技術續寫着新時代的植保故事。這場跨越甲子的傳承,正是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三維五行”實踐育人體系的生動詮釋。
甲子傳承:續寫“漏頭經驗”新時代篇章
1965年7月,全國高等和中等農業教育會議上,時任福建農學院黨委書記楊浩林介紹了該校團隊在漏頭村蹲點研究的經歷,總結爲“漏頭經驗”,讓“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經驗得到推廣。謝聯輝在漏頭村蹲點期間,發現了小麥稈鏽病菌源的橋樑寄主,通過耕作改制切斷病害循環,這項成果至今仍是植物病理學教材的經典案例。
六十年後,謝聯輝再次帶領“薪火傳耕”研究生鄉村振興服務實踐團回到漏頭村,結合自身多年的科研經歷,爲團隊成員講述“半農半讀”時期如何在勞作中發現科研問題、在服務中提煉學術思路。博士生則帶着最新的病蟲害監測技術,對當地特色產業荔枝、枇杷開展系統調研:他們在百年荔枝園裡用土壤PH檢測儀監測荔枝種植土壤酸鹼情況,精準分析土壤肥力與果實品質的關聯規律;在枇杷園區架設蟲害智能監測設備實時追蹤蟲害擴散動態,精準研判蟲害發生趨勢與防治關鍵時期;針對農戶反映的“防治成本高、效果不穩定”等問題,現場制定“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的綠色防控方案。這種“院士引路、博士紮根、技術落地”的模式,既延續了“漏頭經驗”中“教學、科研、生產”三者結合的傳統,更賦予其新時代科技支農的內涵。
三維貫通:構建行走課堂育人新體系
長期以來,植物保護學院將“漏頭經驗”精髓注入“課堂—田間—社會”三維育人體系,以科技小院和產學研基地爲支點,推動師生“沉下去”解難題、“融進去”促發展。“植物醫生博士生服務團”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服務團組建於2023年初,由教授專家領銜,根據福建十大鄉村特色產業需求,組建12支專業服務分隊,進駐全省12個國家級科技小院和30多個產學研基地開展駐點服務,有的同學一年中有1/3的時間都在基地,有的同學直接在基地完成畢業論文。近兩年,服務團累計開展技術服務500餘次,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300多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00餘人次。在閩東屏南縣,師生團隊針對山蒼子產業開展技術攻關,通過改良精油提取工藝將提取率提升30%,開發出8款深加工產品,幫助當地企業建成中試生產線,帶動產業產值突破4000萬元;在閩南蔬菜主產區,學院研發的蔬菜害蟲生態控制技術推廣至南方11個省市,應用面積超50萬畝,幫助農民畝均增收800元以上。
這種“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的育人模式,真正實現了“把實驗室建在田間,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此外,植物保護學院師生團隊已連續12年紮根洋中科教基地,將《植物保護專業綜合實踐》課程開在田間地頭,累計培養1250多名學生,形成了“專題學習—田間診斷—標本製作—綜合競賽”的實踐教學模式,讓青年學子在躬耕實踐中厚植“三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
五行聯動:打造實踐育人新範式
植物保護學院以“漏頭經驗”爲精神底色,圍繞思想淬鍊、專業訓練、實踐鍛鍊,開展鑄魂、溯源、賦能、志願、振興五大類社會實踐,致力構建“三維五行”實踐育人體系,上好“實踐育人大課”。在漏頭村文化廣場,學院植此青綠志願隊正在開展“百校千師萬生”實踐品牌活動之一——留守兒童昆蟲科普夏令營,實踐活動開展兩年來,團隊累計開展服務60次,參與志願者800人次,服務對象15000人,志願服務總時長1800小時。團隊首創的“昆蟲蠟染藝術展”將福建非遺與現代科學相融合,《郵票上的昆蟲世界》等系列MOOC課程累計學習人次突破1.1萬,100餘篇原創科普文章獲得超10萬次閱讀。這種“科普+科創”雙輪驅動模式,不僅爲青少年提供優質科普教育,更成爲鍛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
此外,植物保護學院構建起“以賽促學、以研促行”的實踐育人機制,這種“實踐化”培養理念結出了豐碩成果:在永春縣德盛植保基地,師生們研發的茶葉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推廣至8萬畝茶園,幫助茶農實現畝均減藥30%、增收20%的顯著效益;在閩北柑橘產區,金柑砂皮病防治難題被謝聯輝院士團隊指導的研究生攻克。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項目50餘項,學生參與率達85%,在生物安全、智慧農業等前沿領域獲得36項專利授權。
從1965年的“半農半讀”模式到新時代的科技支農實踐,從謝聯輝發現小麥稈鏽病菌源的南方越冬基地到博士生們爲荔枝產業定製綠色防控方案,“漏頭經驗”的薪火相傳正是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三維五行”實踐育人體系最深厚的根基。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院將進一步深化“三維五行”實踐育人改革,努力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的智慧和力量。(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