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這場鄉村基層行暖人心、踐實效

東南網2月27日訊(通訊員 龍譯文 李詩梅 文/圖)1月15日-1月16日,福建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與福建省康復醫院聯合組隊,走進三明大田縣開展寒假鄉村基層行活動。團隊追尋領袖足跡,挺膺青春使命;踐岐黃仁心,助力基層醫療事業發展;追青逐綠,深入山間密林開展林下中藥材產業調研,此次活動旨在爲基層醫療、中藥種植產業答疑解惑,助推地方鄉村振興。

追尋領袖足跡 挺膺青春使命

“茶產業要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向深度加工發展,提升茶葉質量,打響本地品牌。”五龍山茶園牢記囑託,採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創新發展模式,創建“五龍山”茶葉品牌,以“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三部曲打造“茶旅融合”新業態,上演了“一片茶葉致富一方羣衆”的生動寫照。

當地村民講解第二集美學村辦學歷史

在“紅色古村,抗戰學府”的第二集美學村,團隊成員隨當地村民,一同回首集美學校內遷大田縣辦學的特殊歲月。作爲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基地以及市級“存正心、守正道、養正氣”時代新風宣傳教育點,第二集美學村正持續散發獨有的歷史魅力與精神光芒,影響着一代代的青年。

踐岐黃仁心 譜大田藥韻

“夫醫道者,以濟世爲良,以愈疾爲善。”在大田縣中醫院,團隊成員開展了健康義診活動,把脈問診、答疑解惑,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同時,在中醫藥文化展示區,楊成梓教授爲中醫藥文化展示區的中藥標本陳設佈局提出建設性意見,並開展了以“大田縣中藥資源概況及開發利用建議”爲主題的專題講座。據楊成梓教授介紹,他曾六上大田,開展中藥資源普查,並因地制宜針對大田縣的客觀現狀開展了科學的中藥資源區劃。

團隊在大田縣中醫院合影

在縣城義診活動如火如荼之際,團隊亦不忘深入鄉村,走村串戶,傳播健康。在藍玉村,團隊爲一位骨裂摔傷且患有高血壓、氣管炎等基礎疾病的八旬老人開展問診,基於老人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控制血壓、規範用藥等專業指導。此次義診活動,不僅加強了羣衆特別是留守老人的健康意識,還讓溫暖與健康惠及基層百姓,積極助力建設農村健康服務事業。

追青逐綠大田行 林下生金促振興

發展林下經濟,是既能做大森林“糧庫”,又能充實森林“錢庫”,推動“兩山”轉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爲此,團隊前往大田縣柯坑村、赤頭阪國有林場等地,實地調研林下經濟在基層發展態勢,探索促農增收致富新路徑。

團隊向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瞭解柯坑村林區種植情況

在大田縣柯坑村,瞭解到當地林地資源豐富,目前正在規劃發展林下經濟,並計劃以林下種植靈芝作爲當前鄉村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隨後,團隊隨當地村委前往柯坑村林區調研,基於地方的實際條件,隨隊老師表示,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需做好這“三件事”。第一件事,向外學習優良種植技術;第二件事,藉助當地林業局的力量使地方發展初具規模;第三件事,建立林下中藥材示範基地,吸引廣大民衆加入其中,讓更多的林區農民能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爲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大田縣赤頭阪國有林場森林覆蓋率達96%,林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團隊與大田縣林業局一同前往林場,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查看林下三葉青、黃精等14味福建道地中藥材的種植情況,並就“林+藥”“林+禽”“林+菌”等多種複合種植模式等內容展開了交流探討,在基層山間感受林下產業發展的大有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