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駐校作家制度”讓美育實踐紮根理工學科土壤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宋寶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自2014年正式啓動“駐校作家”計劃以來,山東理工大學以“駐校作家制度”爲支點,在理工科院校的土壤中深耕人文教育,開闢出一片獨特的育人沃土。學校先後聘請張煒、趙德發、徐則臣、李浩和雷平陽、胡學文、海飛、劉玉棟等國內知名作家駐校講學,累計投入50餘萬元打造“駐校作家文學周”“創意寫作工作坊”等品牌活動,構建起“作家引領、文理共生”的育人生態,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文學教育和文化建設,不僅讓青年學子在文字耕耘中精進寫作能力、在思維碰撞中激發創新活力,更讓美育實踐深深紮根理工學科土壤,爲校園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機。

據瞭解,山東理工大學的“駐校作家”計劃始於一場關乎人文教育革新的深刻探索。2009年,針對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複合型寫作人才的社會需求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不匹配問題,學校以校級教研項目《作家駐校模式探索與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爲基礎,圍繞21世紀寫作人才培養展開系統性研究與實踐。在學校的政策、資金等大力支持下,項目組充分融入“新文科”教育理念,基於既有研究基礎,逐步構建起“成果導向、作家催化、網絡助力”的複合型寫作人才培養模式,而這一探索也爲日後“駐校作家”計劃的正式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隨着2014年10月29日,張煒、趙德發、李浩和徐則臣受聘成爲山東理工大學首批駐校作家,山東理工大學“駐校作家計劃”正式拉開帷幕。2017年11月25日,雷平陽、胡學文、海飛、劉玉棟與上述4位首批駐校作家一起,成爲山東理工大學第二批駐校作家。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深耕,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構建,10年間,山東理工大學“駐校作家制度”從“紙上藍圖”成長爲“文理交融”的鮮活實踐,它不僅提升了大批青年學子的寫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更爲學校的美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駐校作家制度”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持續推動了“創意寫作”“經典閱讀”等課程體系全面升級。中文專業學生通過系統化寫作訓練,寫作能力顯著提升。廣告專業學生依託文案創作實踐,作品屢獲行業認可。10年間,學院累計培養了數十名網絡簽約作家,在《山東文學》等省級以上文學期刊上發表多篇優秀作品,並榮獲多個詩歌獎項;此外,諸多學子還連年獲得全國及省級文學藝術賽事的獎項。

此外,“駐校作家制度”通過搭建人文與理工學科交流合作的平臺,深度參與到了包含理工學科在內的全校的美育建設中去,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以“作家引領+學科聯動”的模式深入推動了學校的美育創新。學院通過成立“文言懿行”工作室,構建起文理協同的美育實踐平臺;學院新媒體矩陣持續賦能文化傳播,擁有5個“文”字號的品牌欄目,累計發佈推文1000餘篇,單篇最高瀏覽量突破1.5萬次;由學院製作的“學在山理·相約文傳”招生宣傳片、“我愛你中國”主題MV全網播放量超百萬,獲央視網、鳳凰網等媒體轉載;“金秋文學周”駐校作家走進校園與師生面對面,提高了廣大師生的文學修養和人文情懷,領略大學者深厚的專業素養、文化積澱和生活感悟,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啓迪心智,完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駐校作家制度”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對“大師育人”理念的生動詮釋——讓文學從書本走向實踐,讓教育從課堂延伸至社會。通過駐校作家與青年學子的深度互動,文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鉛字,而是化作了校園美育的鮮活載體。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