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者手記|溫豔玲:“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爲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澤市曹縣磐石中學教師 溫豔玲

“把手機交出來!說了晚上九點必須睡覺,你耳朵長哪兒去了?”

初三的小凱把手機往枕頭底下一塞,悶頭喊:“就玩十分鐘!”

爸爸一把扯過被子:“我數到三,再不聽話我就砸了它!”

這場對峙最終以小凱摔門而出告終——爸爸用權威“贏了”這場衝突,卻把孩子越推越遠。

在家庭教育中,“贏了孩子”與“贏得孩子”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卻指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向。“贏了孩子”是用控制、懲罰等手段迫使孩子屈服,看似暫時解決了問題,卻會讓孩子滋生反叛或盲目順從的性格;“贏得孩子”則是用尊重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激發孩子的合作意願,讓他們從心底願意與父母並肩面對問題。前者是短期的“勝利”,後者纔是長期的“共贏”。

被“贏了”的孩子,往往會陷入兩種極端:要麼用激烈的反抗證明自己的存在,要麼用無底線的順從隱藏真實的想法。

初二的麗麗曾因爲考試作弊被媽媽發現,媽媽當着親戚的面把試卷撕得粉碎:“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撒謊精!”從那以後,麗麗再也不跟媽媽說學校的事,哪怕被同學欺負也只是默默忍受。她在日記裡寫:“反正我說什麼媽媽都不會信,不如不說。”

另一個例子是初一的小浩,爸爸總用“我是爲你好”強迫他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報奧數班、穿不喜歡的校服、不準和“成績差”的同學玩。久而久之,小浩變得沉默寡言,爸爸說什麼都點頭,卻在背後偷偷逃課去網吧。老師找家長談話時,爸爸才發現:那個看似“聽話”的孩子,早已用消極抵抗對抗自己的控制。

這就是“贏了孩子”的代價:父母用權威築起高牆,看似擋住了孩子的“錯誤”,卻也阻斷了彼此的信任。孩子要麼在對抗中變得叛逆,要麼在順從裡失去自我,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教育的初衷。

贏得孩子,從理解開始

贏得孩子的第一步,是放下“我是大人你必須聽我的”的執念,先試着理解孩子的感受,並向他們覈實這份理解是否準確。

初三的小冉因爲模擬考失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肯出來。媽媽沒有敲門指責“肯定是你考前玩手機了”,而是隔着門說:“這次沒考好,你心裡是不是特別難過?覺得努力了卻沒回報?”(表達理解)房間裡傳來悶悶的聲音:“嗯,還有點丟人。”媽媽接着說:“是覺得在同學面前擡不起頭嗎?”(覈實理解)小冉“嗯”了一聲,媽媽才說:“那你願意出來聊聊嗎?我聽聽你的想法。”

如果媽媽一開始就下定論,小冉只會把門鎖得更緊。但當她感受到“媽媽懂我的難過”,才願意打開心門。對初中生來說,“被理解”比“被安慰”更重要——他們不需要“沒關係下次努力”的空話,而是需要“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的接納。

有位爸爸分享過一個細節:他的兒子總在睡前和同學發微信,提醒了幾次都沒用。他沒有直接沒收手機,而是說:“你睡前總看手機,是不是覺得和同學聊天能放鬆一下?”(表達理解)兒子點頭,爸爸又問:“是擔心錯過他們的消息嗎?”(覈實理解)兒子說:“嗯,他們總在睡前聊遊戲。”爸爸說:“我明白了,那咱們可以想個辦法,既能讓你和同學聊天,又不影響睡覺。”正是這份精準的理解,讓孩子願意繼續溝通。

用同情搭座橋,而非用道理築堵牆

理解之後,第二步是表達同情——不是寬恕孩子的行爲,而是讓他們知道“你的感受我懂”。如果能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歷,往往能讓孩子放下戒備。

初一的小宇因爲在課堂上和同桌吵架被老師請家長,回家後垂頭喪氣。媽媽沒有說“上課就該好好聽講,吵架就是你的錯”,而是說:“被老師叫家長,肯定覺得特別沒面子吧?我上初中時,曾因爲和同學搶自習課的座位吵起來,被班主任批評了一頓,那幾天都不敢看老師的眼睛。”(表達同情並分享經歷)小宇驚訝地擡起頭:“真的?是他先搶我的筆記本!”媽媽點頭:“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想吵架,但課堂上確實該專心聽課。”小宇想了想:“下次他再搶我東西,我就舉手告訴老師。”

如果媽媽一開始就講道理,小宇可能會頂嘴“是他先惹我的”。但當媽媽說出自己的經歷,孩子會覺得“原來媽媽懂我的委屈”,道理不用多說,他們自己就會反思。

同情就像一座橋,能讓孩子從“對立”走到“合作”。當他們知道“爸爸媽媽也曾有過同樣的煩惱”,就會相信“他們能理解我,也能幫我”。

說你的感受,而非發泄你的情緒

當前兩步鋪墊到位,孩子往往會願意聽父母說話。這時,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比指責更有力量。

初二的小航總在週末熬夜打遊戲,早上起不來吃早飯。爸爸沒有說“你再這樣就別想玩遊戲了”,而是說:“看到你週末早上十點還沒起牀,我擔心你早飯不吃傷胃,也怕你作業寫不完週一被老師說。”(表達感受)小航放下手機,低聲說:“我就是週末想放鬆一下。”爸爸嘆了口氣:“我知道你學習累,但看到你臉色越來越差,我心裡真的挺着急的。”(繼續表達感受)小航沉默了一會兒:“那我週末早上九點起來,吃完早飯再玩。”

表達感受的關鍵是用“我”開頭,說事實、講感受,不說評判。“你天天熬夜,簡直無可救藥”是發泄情緒,會引發對抗;“我看到你熬夜,擔心你的身體和功課”是表達感受,能引發共情。前者是“贏了孩子”的姿態,後者是“贏得孩子”的智慧。

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而非被動接受

最後一步,是讓孩子關注解決問題。問他們“以後怎麼做能避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想法,就提出建議直到達成共識。

初三的小雨總忘記帶校服,每週都要媽媽送兩次。媽媽沒有說“你必須前一晚把校服放書包裡”,而是按四步法溝通:先理解“忘帶校服被老師說,肯定不舒服吧”,再同情“我初中時也曾忘帶紅領巾,被校門口值日生攔着特別尷尬”,接着說“我每天上班路上給你送校服,擔心遲到扣工資”,最後問“你覺得怎麼才能記住帶校服呢?”小雨想了想:“我可以把校服掛在書包旁邊,睡前看一眼。”試了一週,果然沒再忘帶。

有位爸爸面對兒子“作業總拖到晚上十點”的問題,沒有催“你能不能快點寫”,而是引導他想辦法。兒子說“寫作業時總想玩橡皮”,爸爸建議:“那咱們試試寫作業時把橡皮收起來,寫完一科再玩五分鐘?”兒子同意了。後來,他們還一起制定了“作業時間表”,效率提高了不少。

上面是贏得孩子合作的四個步驟,友善、尊重與關心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就像園丁不會強迫花朵按自己的意願開放,而是提供陽光和雨露,教育的真諦,是讓孩子在被理解、被尊重的環境中,學會主動承擔、積極解決問題。

當父母放下“必須贏”的執念,會發現: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懂事,更願意合作。因爲“贏得孩子”的本質,不是讓他們聽我們的話,而是讓他們願意和我們一起,面對成長中的每一個挑戰——這纔是教育最珍貴的成果。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