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者手記|趙燕:“不完美”女孩的蛻變
大衆報業·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鄉村教育者手記”,爲鄉村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助力鄉村教育先行區建設。
人這一生,有太多美麗的遇見。我想,教育便是一場精心籌備的相遇,在教育這段溫暖的旅程中,每一次的相遇都充滿了期待與驚喜。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觸碰與成長的催化劑,是對不完美的接納與擁抱。在這場旅程中,我與學生們共同成長,共同探索,在陪伴中用耐心、細緻、溫柔和寬容,共同擁抱那些不完美的獨特。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小靜(化名)。她沉默寡言,總是低着頭,上課即使被點名回答問題,也只是結結巴巴地回答幾句,聲音小得幾乎聽不見。
課後,小靜寫作業只是敷衍了事,平時總是獨自坐在角落,盯着窗外發呆,吃飯也是獨來獨往,彷彿與周圍的世界隔着一層薄薄的霧。我總能在她眼中,捕捉到一絲不易察覺的迷茫與掙扎,彷彿是一棵被雜草纏繞的幼苗,渴望陽光,卻又被無形的枷鎖束縛。這樣的她,在高強度的學習中,成績一落千丈,也對我的班級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首先選擇與小靜進行深入談話,試圖找出她行爲背後的原因,並給予相應指導。然而,效果並不明顯。儘管我多次與她談話,可是每次談話後,她似乎總能輕易地從我的“硬手段”中逃脫,表面上點頭答應,但事後依然我行我素,毫無改進。顯然,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有效地觸及她的內心,問題背後遠比表面上覆雜得多。
面對小靜的這些問題,我深知不能簡單地採取懲罰或放任的態度。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面對這位“問題學生”,不實實在在地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於是,我開始嘗試更深入地瞭解小靜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以及她在家裡的行爲表現,希望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
經過家訪得知,小靜父母離異,長期跟着爺爺奶奶生活,家庭經濟困難,心理自卑,再加上青春期女生身體和心理快速發育,長時間缺乏情感上的傾訴與指導,學習上沒有動力,也沒有夢想。明白了問題所在,我決定不能只用“硬手段”去對待她,而是嘗試一種更爲細膩、更具針對性的方法——“軟功夫”。
在日常教學中,我也採取了“軟功夫”的策略。我不再直接批評小靜的錯誤,而是與她約定每週一次會談,引導她認識到自己本週存在的問題,並鼓勵她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我還特意爲她安排了一些適合她的輔導課程,制定了個性化的輔導計劃,佈置適量的作業,如果她完不成,我便在課後陪她一起完成,耐心地解答她的疑惑,指導她改進學習方法。
一段時間後,她的學習有了明顯進步,我及時表揚她,給予鼓勵,讓她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還鼓勵她參加課後的學習小組,與同學們一起討論問題,互相學習。在這次期末考中,小靜由上次期中考試的全校1082名進步到全校280名,這一切的改變讓我深感欣慰和自豪。我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走近心靈,點燃火焰,激發潛能,引導成長。
這次教育實踐,我有兩點重要的認識:一是用心全面瞭解學生的成長背景,不僅要有“硬手段”,也要用“軟功夫”觸動學生的心靈,學會傾聽,學會理解,相信學生一定會變好,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其次,用愛感化,用真誠打動。這是促成學生轉變的關鍵所在。
作爲老師,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爲每位學生的背後都站着一個努力託舉的家庭。只要我們永不放棄,捧着一顆真誠的愛心去澆灌他們,就一定能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走出陰影。
生命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在“照亮”別人的過程中,也“照亮”了自己。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將繼續帶着這份對教育的熱愛與執着,走向每一個需要我照亮的角落,因爲我知道,每一次付出,都將是最寶貴的收穫。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