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2處堰塞湖監測中 專家曝「壩體結構是關鍵」:無須太擔憂

根據農業部林保署「國有林防災應變及堰塞湖監測系統」顯示,除馬太鞍溪堰塞湖外尚有「新竹泰崗溪堰塞湖」共計2處監測中,部分民衆擔憂是否也有危險疑慮。(圖/農業部)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潰堤後,民衆也關注全臺堰塞湖安全,而根據農業部林保署「國有林防災應變及堰塞湖監測系統」顯示,除馬太鞍溪堰塞湖外尚有「新竹泰崗溪堰塞湖」共計2處監測中,部分民衆擔憂是否也有危險疑慮,對此學者指出,堰塞湖是否構成威脅取決於壩體結構穩定性,而本次馬太鞍壩體爲「碎石構成」且地處偏遠較爲特殊,一般來說堰塞湖皆有方法可應對,民衆無須過度的擔憂。

據農業部資料顯示,新竹泰崗溪堰塞湖爲5月22日發現,天然壩體體積約15萬立方公尺、壩高10公尺,危險度初評屬於不穩定區間,統計至7月28日,湖面積1.3公頃、蓄水體積4.8萬立方公尺,而潰堤對於下游保全對象不致造成安全影響,惟下游1處泰崗溪溫泉距堰塞湖14公里,可能直接受到潰壩水位及流速增高,影響河道區域活動人員安全。而目前該堰塞湖已有溢流現象。

臺大地質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已有溢流的堰塞湖不易造成重大災害,主要危險系來自壩體崩潰、大量水瞬間傾瀉,以本次馬太鞍溪堰塞湖爲例,其壩體由高處崩落的碎石組成,結構鬆散導致部分壩體在災害中被沖毀,才使水量瞬間激增,引發嚴重後果。

陳文山提到,民衆不必對每個堰塞湖都感到恐慌,是否造成危害的關鍵在於壩體結構,而這部分主管機關皆有充分掌握,若其壩體較堅固,通常以降挖、爆破方式引導其緩慢溢流,降低災害發生,而馬太鞍溪無法以過往常見方式處理,主要系因其壩體結構鬆散且地處偏遠重型機具難以抵達。

陳文山強調,臺灣多地震、颱風且花東區域地質脆弱,堰塞湖形成不可避免,但仍可提前調查潛在地區、加強地質調查等及早制定對策,倘若後續行成堰塞湖,也可第一時間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