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觀察:比亞迪全系21款車型覆蓋7萬級市場,高階智駕技術下沉重塑行業格局
2月10日,比亞迪在智能化戰略發佈會上宣佈全系車型搭載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首批覆蓋21款車型,價格區間下探至7萬級市場。這一舉措標誌着智能駕駛技術首次大規模覆蓋入門級車型,比亞迪試圖通過“智駕平權”加速行業技術普及,重新定義市場競爭規則。
技術下沉與市場覆蓋:比亞迪如何實現智駕普惠
技術分層與場景適配
比亞迪“天神之眼”推出三套技術方案:A版(DiPilot600)搭載三激光雷達,面向百萬級豪華品牌仰望;B版(DiPilot300)採用單激光雷達,適配騰勢及比亞迪高端車型;C版(DiPilot100)以三目攝像頭爲核心,覆蓋比亞迪主力車型。其中,C版通過前視三目5R12V感知硬件與端到端算法,支持高速領航HNOA、代客泊車AVP及記憶領航MNOA三大核心功能,覆蓋用戶高頻使用場景。例如,HNOA可實現高速場景下1000公里0接管,AEB功能在100km/h時速下穩定剎停;AVP代客泊車成功率高達99%,顯著降低駕駛疲勞風險。
成本控制與規模效應
比亞迪將高階智駕下探至7萬級市場的關鍵在於規模優勢。目前,比亞迪累計銷售超440萬輛搭載L2及以上輔助駕駛的車輛,構建了中國最大的車雲數據庫;其11萬名研發團隊中,5000人專注於智駕技術全棧自研,大幅降低軟硬件開發成本。此外,依託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體系,比亞迪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採購議價能力上形成壁壘。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指出,比亞迪的銷量規模可攤薄智駕系統成本,而非依賴供應商降價,這爲“加配不加價”提供了底層支撐。
用戶需求與安全導向
比亞迪將智駕技術定位爲“安全剛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疲勞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佔比達21%,死亡率高達83%。王傳福強調,“智駕應像安全帶一樣普及”,通過技術下沉降低事故風險。天神之眼C版本針對城市通勤、高速行駛等場景優化功能,例如記憶領航MNOA可自主完成紅綠燈啓停、複雜路口通行等任務,提升用戶日常出行效率與安全性。
行業影響與競爭格局:技術迭代加速市場洗牌
價格戰轉向技術競爭
比亞迪的“智駕普惠”策略對行業形成雙重衝擊。一方面,其覆蓋10萬元以下市場的智駕車型直接挑戰以“油電同價”爲核心的傳統車企及新勢力中低端產品;另一方面,高速NOA、城區NOA等功能標配化,迫使其他車企加快技術落地。2024年,國內L2+級別智駕滲透率僅爲13.8%,比亞迪通過規模化應用可能推動這一比例快速提升。瑞銀分析師認爲,比亞迪的“高配低價”策略將擠壓傳統車企利潤空間,推動行業進入技術升級與成本控制並行的新階段。
行業洗牌與格局重塑
比亞迪的技術下沉加劇市場競爭。2025年1月,比亞迪單月銷量突破30萬輛,其全球銷量排名躍升至第五位,規模效應進一步放大。龐瑞等專家預測,未來3-5年,轉型遲緩的傳統車企與實力不足的新品牌可能面臨淘汰。當前,長安、吉利等車企已宣佈將智駕作爲標配,但比亞迪憑藉數據積累與製造體系優勢,在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上佔據先機。例如,其與DeepSeek合作開發的AI模型,可通過實時數據訓練優化算法,形成技術壁壘。
技術主導與品牌溢價再平衡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迭代期,品牌溢價能力被削弱。龐瑞指出,燃油車時代建立的豪華車價格體系正因技術變革而瓦解,消費者更關注智駕、電動化等性能提升。比亞迪通過“天神之眼”強化技術標籤,試圖在智能化下半場複製電動化階段的成功。崔東樹則認爲,中低端市場競爭核心仍是電動化成本與補能便利性,但智駕技術正成爲差異化競爭的關鍵變量,比亞迪的全棧自研能力或重構行業技術標準。
比亞迪此次戰略發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對行業競爭邏輯的重塑。通過規模化應用與成本控制,其試圖將智駕從“高端配置”變爲“基礎安全功能”,推動行業加速向智能化轉型。這一過程中,數據積累、研發投入與產業鏈整合能力,將成爲車企競爭的新焦點。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