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座椅行業觀察:外資主導格局鬆動,模塊化生產重塑賽道
中國汽車座椅行業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與“第三空間”概念的雙重驅動下,正經歷全維度的創新變革。作爲佔據整車成本超5%的核心部件,座椅的價值量從基礎款的3000-5000元升至智能化版本的4500-7500元,科技配置升級已從早期舒適性功能迭代轉向“場景化創新”。與此同時,外資廠商市場份額逐步下滑至61.1%,國產廠商憑藉供應鏈響應速度與模塊化生產能力加速突圍,行業格局迎來結構性重塑。
一、國產替代窗口開啓:從配套突圍到市場份額爭奪
外資主導地位鬆動,自主廠商加速滲透
2024年銷量前50名車型的座椅配套數據顯示,外資廠商份額由早期超80%降至61.1%,弗迪、繼峰股份等自主廠商通過綁定頭部新能源車企,成功切入主流供應鏈。以比亞迪旗下弗迪爲例,其依託集團車型矩陣優勢,已躋身行業第二梯隊;柳州雙英、廣州華智等區域廠商則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在特定車型配套中佔據一席之地。
新能源滲透率提升催化供應鏈重構
新能源車企對成本控制、研發效率的需求,與國產座椅廠商的響應能力形成深度適配。新勢力品牌普遍採用“自研+供應商共創”模式,要求供應商具備快速迭代能力,而自主廠商在本地化服務、定製化開發上的靈活性顯著優於傳統外資巨頭。此外,新能源車型座椅設計更強調空間利用率與智能化集成,國產廠商在電子架構、軟件適配等領域的後發優勢逐漸顯現。
技術壁壘突破與規模效應釋放
國產廠商正從金屬骨架、發泡材料等核心零部件環節實現技術突破。例如,繼峰股份通過收購格拉默部分業務,整合全球資源加速高端產品國產化;部分廠商則通過自研電動調節、加熱通風模塊,降低對外資Tier2供應商的依賴。隨着產能規模擴大與工藝成熟度提升,國產座椅總成的成本優勢將進一步放大,推動市場份額向30%-40%的長期目標邁進。
二、模塊化生產重塑競爭邏輯:效率革命與生態重構
超短週期倒逼生產模式轉型
新能源車型迭代週期從傳統燃油車的2-3年壓縮至半年,倒逼座椅供應鏈向模塊化生產轉型。模塊化架構通過標準化接口設計,可快速適配不同車型平臺,使座椅總成開發週期縮短30%-40%。例如,部分廠商將座椅劃分爲骨架、面套、電子三大模塊,通過預裝組合滿足車企個性化需求,同時降低產線切換成本。
自定義能力成差異化競爭關鍵
模塊化生產不僅提升效率,還賦予車企更高的自定義權限。新勢力品牌可通過軟件定義座椅功能(如多模式調節、健康監測),而硬件層則由供應商提供標準化模塊支持。這種“軟硬解耦”模式推動座椅從單一硬件向智能終端演進,具備軟件開發能力的廠商將獲得更高溢價空間。此外,模塊化生產降低了對單一車型銷量的依賴,廠商可通過多項目並行攤薄研發成本。
產業鏈協同催生新生態
模塊化趨勢下,座椅廠商與車企、電子供應商的協同關係從“線性供應”轉向“網狀協作”。例如,繼峰股份與華爲合作開發智能座艙聯動方案,將座椅調節與車載系統深度集成;部分廠商則聯合材料企業研發輕量化骨架,以適配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需求。這種生態化競爭模式要求廠商具備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頭部企業有望通過技術協同建立護城河。
當前,汽車座椅行業正處於外資份額鬆動、技術路線革新與供應鏈模式轉型的交匯點。國產廠商能否抓住模塊化生產與智能化升級的歷史性機遇,將決定其未來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