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機構如何看中國新質生產力?重塑全球宏觀格局,看好這些行業的確定性投資機會
財聯社5月21日訊(記者 沈述紅)當前,圍繞着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中國經濟變革、科技變革、企業變革相互交織,各大行業與公司紛紛找尋自身節奏,在“新質”奔涌中逐鹿,以求新機。
5月19日至5月20日,在深交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上,富達國際亞洲(除日本)股票投資總監Gary Monaghan、安本投資亞太多資產投資主管Irene Goh、瑞士百達資產管理 亞洲(除日本)首席執行官趙俊傑、施羅德投資北亞區行政總裁、亞太區業務策略主管Gopi Mirchandani等多位外資機構負責人分享了他們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對中國投資機遇的看法。與會嘉賓認爲,中國正在重塑全球宏觀格局,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通過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提升生產力,這與不少外資機構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
外資機構人士分析,未來三五年內,中國在人工智能供應鏈、半導體本地化、機器人、生物科技藥物發現等行業發展或較爲樂觀。從更長期的角度看,外資機構更希望找到未來20年、30年甚至50年的大趨勢,如中國的脫碳、能源轉型,這給了全球投資者很多確定性,他們希望更早識別到其中能爲世界作出不同改變的企業,並進行投資。
新質生產力也頗受交易所關注。深交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總監王建偉提到,深交所未來將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和產品服務體系,更大力度支持深市上市公司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培育更具吸引力和投資價值的優質上市公司,爲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優質投資機會。
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契合外資機構投資需求
中國新質生產力蘊藏的巨大發展能量,正在爲各家外資機構們所關注和挖掘。
“在全球角度看,我們觀察到,新質生產力已經重塑了全球宏觀經濟格局。”安本投資亞太多資產投資主管Irene Goh直言,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全球超過一半的新專利申請都來自中國,這體現了中國推動創新、先進和前沿科技的決心,很多創新型產品和服務由此誕生。
在她看來,中國正在重塑全球宏觀格局:中國生產了全球70%的太陽能板和全球近60%的電動汽車電池,全球供應鏈重塑正向着實用的新質生產力方向靠攏,中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它讓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讓全球的消費者受益。同時,基於全球合作和互聯互通的需求,中國的一些舉措和合作項目非常受國際投資者歡迎,尤其是受亞洲、歐洲、非洲等地投資者的歡迎,中國新科技和新技術也給全球投資也帶來了巨大機會。“我們要擁抱競爭,要聚焦於全球合作,要彼此張開雙臂,共同去重塑並推動全球經濟發展。”
Irene Goh認爲,如今的技術革命發展速度和規模遠超以往,公司在投資時要花更多時間研究。機器人、雲計算等領域發展打開了很多投資場景,中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發展過程中也可以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瑞士百達資產管理 亞洲(除日本)首席執行官趙俊傑也意識到,當下,中國的戰略關注點是通過創新和可持續性發展提升生產力,這與公司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在新質生產力方面,中國的優勢包括:有全世界最好最優技能的工程師;在全球44個科技領域裡,中國在高級材料、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生物科技等37個領域都有領先的角色;中國有非常好的受教育勞動人口,也是一個巨大的單一市場,內需很大;中國電信基礎設施非常先進,新質生產力需要的高品質數據能夠更好地訓練,如機器人和AI模型等。
他所在的公司,也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到能在未來20年、30年甚至50年茁壯發展的大趨勢,這些大趨勢是長期收益的一個來源。例如,脫碳、能源轉型是中國的關注重點,也有非常完整的環保供應鏈和最大的生產製造能力,這給了全球投資者很多確定性。找到確定性後,我們希望更早識別到其中能爲世界作出不同改變的企業,並進行投資。
施羅德投資北亞區行政總裁、亞太區業務策略主管Gopi Mirchandani觀察到,在如今非常具有挑戰的國際大背景之下,中國新質生產力不斷髮展,應運而生出了Deep Seek等極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產物,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資本投入也在加大,半導體及IT領域同時快速發展。這些突破和創新,不僅僅重塑了中國創新格局,還快速縮短了中國AI產業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西方AI產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施羅德投資也非常關注環境和可再生能源背後的投資機遇。其在中國的團隊希望將公司在全球市場的能力和經驗與中國本土需求結合,通過參與和投資中國的能源轉型,創造更多的投資價值,並對環境的改善和提升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哪些機會被重點關注?
在未來相對短期的三五年內,趙俊傑認爲,中國在人工智能供應鏈、半導體本地化、機器人、生物科技藥物發現這四個行業發展上較爲樂觀。
以人工智能供應鏈爲例,雖然中國這個行業落後美國兩年,但已經看到了一些重大突破。其中的投資機會,主要是基礎設施服務公司和數據中心公司。“但我們預計,AI將會從基礎設施輻射到最終的應用級別,如AI眼鏡、AI玩具等,這裡會有非常多的中國優秀企業。”
在機器人領域,趙俊傑直言,很多投資者還沒有意識到機器人行業的巨大潛力。未來,機器人發展規模甚至可能將超過電動汽車發展規模,它能幫助我們實現一些可再生目標,如能源節約、脫碳、減碳等,這些對電動汽車發展也非常關鍵。而亞洲是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其中的機會可以想見。“現在機器人行業發展還處於初期,很多公司沒有真正盈利,但我們對機器人零部件公司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一些上游零部件提供商。”
此外,趙俊傑認爲,我們正處於醫療創新的黃金時代。2024年的全球新藥發現領域,中國緊隨美國,排名第二。這並非偶然,其中既有中國過去很多年對行業工程師人才的大力培育,也有中國政府在生物製藥創新方面的巨大投入。“現在醫療支出佔全球GDP的10%-20%,未來隨着人口老齡化,需要更多新的療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亦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
Gopi Mirchandani認爲,中國國內市場非常大,其中的投資創新機會巨大。同時,中國生態系統自下而上驅動創新,還有全球供應鏈整合和世界級生產體系,如電動車、數字等領域的生產系統十分完善,已躋身世界價值鏈之中。中國還是綠色可持續能源領域一個非常好的引領者。以上總總,對包括施羅德在內的投資機構在進行碳中和投資、可持續發展投資時有很大的吸引力。
談及傳統行業公司轉型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哪些指標需要考察?富達國際亞洲(除日本)股票投資總監Gary Monaghan指出,對傳統企業而言,要關注他們如何採納新的技術來提升運營效率及生產效率,從而提升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有很多傳統企業發展看似與新質生產力無關,但Gary Monaghan分析,他們的產品是開發新科技過程中必須要用到的東西,如一些採礦公司,他們的行業對手不多,利潤率卻可能非常高,這些公司也有很大的投資潛力。另外,很多新質生產力,如人工智能、科技、可再生能源面臨的瓶頸之一是能源輸送和存儲問題,這也需要電網、輸電機制、變電站等傳統行業予以輔助。“可以觀察這些企業是否採用了新技術提升效率,再綜合看看能否以合適的價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