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機構紛紛看好 中國資產吸引力提升

中國商報(記者 馬文博)近一段時間,外資機構調研A股的熱情持續高漲。金融數據平臺Choice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以來,超300家外資機構調研了A股上市公司。隨着近期政策利好釋放,更多外資機構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

外資密集調研A股公司

近一段時間,外資機構加緊調研上市公司,積極尋找投資機會。Choice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以來,超300家外資機構調研了A股上市公司,包括高盛、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花旗、摩根士丹利等知名外資機構。其中,機器人、AI、工業機械、醫藥等領域是外資機構關注的重點。在這輪調研熱潮中,立訊精密、水晶光電、三花智控等公司吸引多家機構扎堆調研。

4月30日,三花智控披露了一份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貝萊德、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施羅德等知名外資機構均現身調研名單。

在調研過程中,機構較爲關注公司仿生機器人相關業務的發展情況。對此,三花智控表示,公司仿生機器人機電執行器業務進展順利,核心部件包括伺服電機、編碼器及傳感器等。公司目前全方位配合客戶產品研發、試製、迭代並最終實現量產落地,仿生機器人產業目標成爲公司的第三大核心增長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大數據的積聚、理論算法的革新、計算能力的提升及網絡設施的演進,不斷重塑全球經濟發展格局。”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對記者表示,就我國而言,今年以來,以DeepSeek、宇樹機器人爲代表的科技領域技術突破,讓我們有了能夠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科技突圍的底氣和自信,更是推動了我國科技板塊乃至整個A股的價值重估。

5月14日,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首席投資官胡一帆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行最近剛剛將中國科技評級上調爲“具有吸引力”,預計AI生態系統及其相關行業是中國未來的方向。

在醫藥領域,A股醫藥相關主題基金的漲幅引人關注。平安醫療健康基金經理周思聰認爲,今年是國內創新藥行業的“三個元年”,即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擡升元年,行業有望迎來系統性投資機會。同時,當前的市場環境也爲投資創新藥提供了難得機遇。

“外資機構的調研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表示,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與外資機構的交流,瞭解其投資理念和需求,進一步完善公司的戰略規劃和經營策略。同時,外資機構的關注也可能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合作夥伴。

多家外資機構看好中國機會

與此同時,多家外資機構看好中國市場,認爲風險偏好擡升有望推動更多資金流入A股。

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是A股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金融信息服務企業萬得(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共有69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出現QFII的身影,共持有80.63億股,期末持有總市值達到1172.13億元,較去年末增長3.15%。

“外資機構的參與有助於改善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聘導師柏文喜表示,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的投資行爲更加穩定和理性,有助於減少市場的波動,提升市場的整體穩定性和運行效率。外資機構通常更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和長期價值投資,其對優質A股公司的青睞和投資可能會推動相關公司的估值水平上升,進一步提升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和吸引力。

摩根士丹利基金認爲,A股市場後續機會預計顯著好於4月。一季報落地後,投資者對業績的擔憂大爲緩解,風險偏好有望提升,一旦行業發生積極變化,投資者將會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市場活躍度,科技成長、高端製造、新消費等領域尤爲值得重視。

在中美貿易談判後,野村證券發佈報告稱,已將中國股票評級上調至“戰術超配”,並稱將把部分資金從印度轉至中國。

上述報告稱,在中美關稅預期緩和、國內刺激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下,A股市場具備更強的防禦性和政策支撐。全球資本對中國股票的再配置趨勢可能進一步推動資金流入,中國市場的政策彈性和經濟復甦節奏可能使其在震盪中表現更優。就短期而言,市場或以震盪爲主,但中國國內政策仍有後手,將爲市場提供長期支撐。

外資公募路博邁基金認爲,從長期角度,仍然看好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今年也有希望看到企業盈利的上行。

柏文喜表示,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爲A股上市公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A股市場長期向好。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