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消費政策全景透視:短期激活市場 長期重塑產業格局
本報記者 陳燕南 北京報道
在當前經濟形勢之下,汽車消費領域正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發力點。一系列重磅舉措相繼出臺,全方位地激活了市場活力,爲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 “《方案》”)。《方案》在促進消費的整體框架下,多次聚焦汽車領域,在以舊換新政策、二手車市場、汽車後市場以及削減消費限制等關鍵層面,均做出了重要部署。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業內數位資深專家,共同對消費提振政策展開深度解讀,探尋政策背後的深意與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5 年經濟增長指標爲 5%,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刺激宏觀經濟發展。“經濟的復甦會帶動就業和收入的增長,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意願增強,對汽車這種大宗消費品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 許海東表示。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對記者表示,近期發佈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標誌着我國汽車消費政策進入 “產品 + 服務” 雙輪驅動的新階段。打破了傳統汽車僅聚焦實物產品的侷限,政策重點轉向釋放汽車服務消費潛力,通過構建全生命週期消費生態體系,推動汽車產業從 “賣產品” 向 “賣產品 + 服務” 轉型。
“在當下,中央政府促汽車消費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汽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現階段消費升級的重要一極。好的政策需要接地氣、易操作、出效果。”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助理會長柴佔祥則對記者表示。
新車二手車同頻共振煥生機
目前,以舊換新已經成爲拉動車市增長的重要手段。《方案》明確,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通過合理規劃和安排,支持地方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汽車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能化升級。
“2025 年國家拿出 3000 億元超長期國債用於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相比 2024 年的 1500 億元翻了一番。其中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受益明顯。2025 年 1 月 8 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就出臺了相關政策,相比以往時間大幅提前,讓消費者和車企能更快地明確政策方向,提前佈局和規劃。” 許海東對記者表示。
據瞭解,1 月 8 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的《關於 2025 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提出,針對汽車領域,要擴大汽車報廢更新支持範圍與完善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標準。
郎學紅則認爲,“兩新”政策 的落地實施,對二手車市場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置換更新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在用車輛消費者的換車積極性,他們紛紛選擇以舊車置換新車,這一行爲直接增加了二手車市場的車源供給量。源源不斷的優質車源涌入市場,爲二手車市場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有望進一步拓展市場規模,提升市場活躍度。” 她表示。
記者注意到,在促進二手車交易上,《方案》也爲促進交易做出了具體的部署。《方案》提出,培育壯大二手車經營主體,持續落實二手車銷售 “反向開票”、異地交易登記等便利化措施。加強汽車領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車信息查詢平臺發展,促進二手車放心便利交易。
柴佔祥表示,要用好以舊換新的政策,二手車市場也需要深挖潛力、消除阻礙發展的瓶頸,支持第三方二手車信息平臺發展,提升交易透明度,使新舊汽車市場可以同頻共振,做好增量挖掘和存量升級,共同激活消費熱情。
從產品消費到服務生態戰略升級
事實上,《方案》在推動汽車以舊換新和二手車市場發展的同時,還提出延伸汽車消費鏈條,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拓展汽車改裝、租賃、賽事及房車露營等汽車後市場消費。這一舉措爲汽車產業的發展開闢了全新的路徑。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創新型服務形態,突破了傳統汽車服務的固有邊界,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與無限的發展可能。
對於此次《方案》所提出的延伸汽車消費鏈條,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爲,該政策從推動市場擴容、破除交易壁壘、構建數字化監管體系三個方面激活了汽車消費新動能,既盤活存量汽車資產,又創造增量服務需求。
郎學紅分析指出,當前汽車產品作爲實物性消費,已處於供過於求的市場格局,增長空間有限。相較之下,服務類消費領域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潛能,亟待通過高質量供給的精準投放來激活。
以汽車改裝爲例,它精準契合了消費者追求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趨勢,市場需求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而汽車文化產業的構建,涵蓋經典車型、老爺車的展覽展銷、交易流通,以及各類精彩紛呈的賽事活動與專業評比等,爲服務消費開闢了全新的融合路徑與增長極。圍繞汽車出行衍生的露營服務,如露營場地規劃建設、水電設施供應保障等,也成爲新興的服務熱點,有效填補了傳統汽車服務的空白區域,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出行體驗。
柴佔祥則表示,汽車文化建設既可以增加行業的厚重感、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品質感,又可以擴大現實及未來汽車用戶羣體規模,以及助力現有用戶的消費升級,更是中國汽車由大到強的一個重要維度。
那麼如何推動汽車從傳統制造向“產品 + 服務”轉型?對此,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對記者表示,可構建 “三維服務賦能體系”。第一,技術賦能:部署車路雲一體化系統,通過 V2X 技術使車輛成爲移動服務終端,衍生實時保險定價、預測性維修等增值服務。第二,金融創新:例如開發殘值擔保金融產品。第三,生態重構:建立以車企爲主導的 “出行即服務”(MaaS)平臺,整合充電、停車、養護等資源。
廣州眺遠營銷諮詢公司總監高承飛則從汽車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建議。他對記者表示,汽車企業需從單純的產品製造商向綜合服務提供商轉變。一方面,企業應加強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的應用,提升產品附加值。例如,通過智能網聯技術爲用戶提供遠程監控、故障診斷等服務。另一方面,企業需構建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包括售後維修、金融租賃、二手車置換等,形成 “產品 + 服務” 的閉環。此外,企業還可通過與科技公司、金融機構合作,拓展服務邊界,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
短期政策發力 長期改革破局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消費提振政策正展現出精準施策的新動向。《方案》明確提出“有序減少消費限制,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這一創新舉措被業內視爲低成本高效益的需求激活方案。
通過分年限保障“久搖不中”家庭購車需求精準調控手段,既能快速激活存量市場,又能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創造空間。這種“政策工具箱”的靈活運用,既體現了宏觀調控的智慧,更爲結構性改革爭取了時間窗口。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對記者表示,新出臺的《方案》,爲國內需求的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也爲未來中長期實現更可持續、更平衡的增長開了好頭。
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消費對 GDP 增長貢獻率達 44.5%,消費已連續 6 年穩居經濟增長主引擎地位,凸顯出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對此,我國始終將消費置於經濟發展的關鍵戰略位置,給予其高度且持續的重視 。2024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列爲 2025 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並強調 “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我國對消費市場的重視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心。
同時陳玉宇也強調,中國要在未來 10—20 年實現強有力的長期增長,必須着手結構性的改革,長期提升居民消費的比重,當前的短期政策應與長期結構性改革相結合。
對此,陳玉宇建議,中國應構建合理的消費結構。“要藉助這次解決短期週期問題的契機,構建起長期解決這一問題的宏觀結構改革的目標和框架。爲了消除過於依賴淨出口的風險,爲了切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爲了經濟更平衡更具內生活力,這個結構改變必須完成。只有這樣,各個行業的深刻‘內卷’纔會緩解,未來的經濟發展纔有前途。” 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