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觀察:比亞迪引領智駕平權;極氪科技集團正式成立
中國汽車行業正經歷新一輪技術與市場格局的重塑。2025年2月,比亞迪與極氪科技集團相繼發佈戰略級動向——比亞迪通過“全民智駕”戰略將高階智能駕駛技術下探至10萬元以下市場,打破智駕高溢價壁壘;極氪科技集團完成對領克的整合重組,並加速推進高階智駕量產計劃。兩家頭部企業的動作,或將深刻影響行業競爭邏輯。
一、比亞迪“天神之眼”開啓智駕平權時代
技術下沉重塑市場格局
2月10日,比亞迪在智能化戰略發佈會上宣佈,全系車型搭載自研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覆蓋21款售價爲6.98萬至24.98萬元的車型。該系統分爲三個版本:天神之眼A(三激光版)適配仰望高端車型,天神之眼B(激光版)應用於騰勢及比亞迪品牌中端車型,天神之眼C(三目版)則搭載於王朝、海洋系列等入門級車型。其中,天神之眼C大幅降低硬件成本,首次將高速NOA(導航輔助駕駛)、智能泊車等功能下探至7萬級海鷗車型,實現“加配不加價”。
行業洗牌壓力加劇
比亞迪的“智駕平權”戰略直接衝擊中低端市場競爭格局。據機構統計,2024年中國市場僅10%的車型搭載高階智駕,而70%消費者購車預算低於20萬元。比亞迪通過規模優勢與技術垂直整合(如自研芯片、重構域控制器架構),將智駕系統成本降低43%,迫使競爭對手在技術下沉與價格戰中作出選擇。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指出,比亞迪的銷量規模使其在芯片採購、數據積累等環節具備顯著優勢,可能加速缺乏技術儲備的車企出局。
市場與技術雙重壁壘
比亞迪在發佈會上強調,其龐大的市場保有量(2024年全球銷量427萬輛)爲AI訓練提供了海量數據支撐,形成“數據-算法-產品”閉環。同時,比亞迪與人工智能企業DeepSeek合作,推動“璇璣架構”與大模型融合,實現車端與雲端雙循環優化。業內專家龐瑞認爲,比亞迪的“技術民主化”不僅重新定義了A級與B級車市場的競爭規則,更通過數據壁壘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二、極氪科技集團成立,全棧自研加速智駕落地
架構重組瞄準全球化
2月14日,極氪與吉利汽車聯合宣佈完成對領克的股權調整,極氪持有領克51%權益,吉利汽車保留49%。整合後,極氪科技集團正式成立,旗下涵蓋極氪與領克兩大品牌。根據規劃,集團2025年將推出5款新車(含4款混動車型),目標銷量71萬輛,同比增長40%。新車型聚焦中大型及大型SUV市場,進一步擴充高端產品矩陣。
智駕路線:全棧自研與高階量產
極氪科技集團宣佈,未來智駕技術將採用“軟硬件全棧自研”模式。領克900作爲首款搭載英偉達Thor芯片的車型,計劃於第二季度上市,支持城市與高速NOA功能;極氪自研的L3級自動駕駛系統預計4月亮相上海車展,年底實現量產交付。集團強調,智駕技術將覆蓋全價位車型,通過平臺化開發降低邊際成本。
行業協同與競爭挑戰
極氪的智駕佈局與比亞迪形成差異化競爭:比亞迪通過成本優勢推動智駕普及,極氪則依託吉利集團資源強化高端技術標籤。然而,比亞迪的“價格-技術”組合拳可能擠壓其他品牌的利潤空間。甬興證券分析指出,2025年或成智駕平權元年,車企若無法在智能化投入與成本控制間取得平衡,將面臨市場份額流失風險。
結語
比亞迪與極氪科技集團的戰略動向,標誌着中國汽車行業從電動化向智能化縱深發展的關鍵轉折。比亞迪通過“全民智駕”打破技術壟斷,極氪以全棧自研強化高端競爭力,二者分別從市場普惠與技術高度兩個維度推動行業升級。未來三年,智駕功能或如安全帶般成爲標配,而技術迭代速度與規模效應,將成爲車企生存的核心命題。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