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芯片行業觀察:比亞迪掀智駕平權浪潮;國產SerDes打破海外壟斷
隨着比亞迪“天神之眼”智駕系統的發佈,智能駕駛技術首次大規模滲透至10萬元級車型,標誌着“智駕平權”時代正式開啓。在這一趨勢下,車載SerDes芯片作爲智能駕駛數據傳輸的“神經網絡”,成爲技術落地的關鍵支撐。與此同時,國產廠商在車載SerDes領域的技術突破,正逐步打破海外巨頭的壟斷格局,爲產業鏈自主可控奠定基礎。
智駕平權:車企博弈與技術普惠的角力場
比亞迪通過“天神之眼”系統將高速NOA功能覆蓋至7萬元級車型,首次以低價策略推動智能駕駛技術普及。該系統分爲A、B、C三個版本,其中A版搭載三激光雷達和英偉達雙Orin芯片,支持城市NOA;而C版採用純視覺方案,適配地平線J6M或英偉達OrinN芯片,主攻高速場景。這一策略不僅重塑了市場對智駕技術“高價專屬”的認知,更倒逼產業鏈降本增效。
技術普惠的背後是車企對市場份額的激烈爭奪。小鵬、長安、零跑等車企緊隨其後,發佈10萬-15萬元級智駕車型,高速NOA逐步成爲標配。以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爲代表的國產芯片廠商,通過提供高性價比解決方案,支撐了車企的降本需求。例如,地平線征程6系列芯片已搭載於比亞迪多款車型,助力其實現智能駕駛功能的大規模量產。
然而,低價策略對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技術成熟度提出更高要求。比亞迪設定了60%以上車型搭載智駕功能的目標,預計2025年智駕芯片、激光雷達等上游零部件訂單量將顯著增長。速騰聚創、禾賽科技等供應商已深度綁定比亞迪,但成本壓力與產能挑戰並存,產業鏈利潤空間或將進一步承壓。
國產SerDes突圍:技術壁壘與替代路徑的攻堅
車載SerDes芯片是智能汽車數據傳輸的核心組件,其性能直接影響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數據的實時性與可靠性。長期以來,TI(德州儀器)和ADI(亞德諾)憑藉私有協議和先發優勢,佔據全球92%的市場份額。但國產廠商正通過技術迭代與生態適配,逐步打破這一壟斷格局。
車載SerDes的研發需突破三大壁壘:高複雜度設計、嚴苛車規認證及協議兼容性。國內廠商選擇差異化路徑切入——龍迅股份自主定義雙向傳輸協議,其單通道速率達8.1Gbps,已完成流片測試;國科微推出的6.4GbpsSerDes芯片傳輸距離達15米,進入客戶導入階段;裕太微則瞄準MIPIA-PHY協議,預計2025年底推出樣片。這些進展標誌着國產SerDes從“0到1”的突破。
政策驅動進一步加速替代進程。2024年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建議車企優先採用國產芯片以保障供應鏈安全。儘管國產SerDes在技術成熟度上與海外巨頭仍有差距,但本土廠商在適配中國車企需求、響應迭代速度上具備獨特優勢。未來,隨着ASA、MIPI等公有協議生態的完善,國產SerDes有望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
結語
智駕平權與車載芯片國產化兩大趨勢交匯,正在重構汽車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比亞迪等車企以低價策略撬動市場,而上游核心技術自主化將成爲下一階段競爭的關鍵。國產SerDes的突圍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證明,更是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走向全球的必經之路。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