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觀察:比亞迪天神之眼重構智駕體驗;東風長安合併重組掀併購浪潮

2025年開年,中國汽車產業迎來兩大核心主線:智能化技術加速落地與行業併購整合深化。比亞迪“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發佈,標誌着國產車企在智能駕駛領域實現關鍵突破;與此同時,東風集團與長安汽車的重組案例,則爲新能源時代行業整合拉開序幕。在全球範圍內,科技與資本的雙重驅動下,汽車產業正經歷新一輪結構性變革。

智駕與AI共振:國產技術突破重構行業生態

比亞迪在2月10日的智能化戰略發佈會上,正式推出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分爲A、B、C三個版本,分別適配仰望、騰勢和比亞迪品牌車型。該系統通過“全程高速0接管”功能,將高階智駕推向更廣泛的消費市場。此外,比亞迪整車智能“璇璣架構”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進一步強化車端AI交互與雲端數據處理能力。這一技術佈局不僅鞏固了比亞迪在智能化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爲行業樹立了技術標杆。

其他車企亦加速智能化佈局。長安汽車發佈“北斗天樞2.0”戰略,計劃2026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2028年落地全場景L4;小米汽車“車位到車位”先鋒版功能上線,小鵬宣佈2025年推出L3級自動駕駛,吉利則將於3月發佈AI智能化戰略。與此同時,華爲與上汽合作的鴻蒙智行第五品牌“尚界”聚焦20萬元以下市場,試圖通過成本優勢擴大智駕技術滲透率。車企間的技術競逐,推動行業從“電動化”向“智能化”快速過渡。

AI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爲另一焦點。吉利、嵐圖、東風等十餘家車企與Deepseek達成合作,通過大模型優化車機交互、輔助駕駛決策等場景。寧德時代在提交港股上市申請的同時,被曝組建團隊研發機器人,凸顯汽車產業鏈向AI、人形機器人等同源技術延伸的趨勢。技術協同效應下,汽車產業的邊界持續拓寬,智能化生態初具規模。

併購重組加速:從國內整合到全球博弈

國內汽車行業併購潮以央企重組爲起點。東風集團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完成汽車業務合併,長安汽車與中國長安被納入東風體系,軍工板塊則劃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此次重組整合了央企資源,爲新能源時代規模化競爭奠定基礎。分析指出,此舉響應了2024年行業對併購週期的預判,未來或將推動更多車企通過兼併實現技術、產能與市場的集約化發展。

海外市場同樣暗流涌動。特斯拉計劃6月在奧斯汀推出付費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並加速FSD在墨西哥、歐洲和中國的落地;Lyft、Mobileye與丸紅合作佈局Robotaxi業務,試圖搶佔共享出行市場。然而,跨國併購則遭遇波折:日產與本田的合併談判因控制權分歧破裂,雷諾重啓與富士康的談判,擬出售日產股份。這些案例折射出全球車企在技術投入與資本博弈間的複雜權衡。

值得注意的是,併購整合不僅限於傳統車企。科技企業與汽車製造商的跨界合作成爲新趨勢。華爲與上汽的“尚界”品牌即是一例,其通過整合鴻蒙生態與整車製造能力,探索智能化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行業競爭格局正從單一產品較量,轉向技術、資本與生態的全維度博弈。

結語

比亞迪以“天神之眼”爲代表的智駕技術突破,與東風長安重組開啓的行業整合浪潮,共同勾勒出2025年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脈絡。智能化技術的規模化落地將重塑用戶體驗,而併購重組則推動資源向頭部集中,加速行業優勝劣汰。未來,車企需在技術迭代與資本整合中尋找平衡,方能在全球競爭中佔據主動。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