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天神之眼”行將問世,智駕概念股縱情狂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報道

即將在下週到來的“比亞迪·天神之眼”,可能是一枚讓智能駕駛產業鏈幾乎重構的“核彈”。

2月6日,比亞迪宣佈,將於2月10日19:30在深圳總部召開智能化戰略發佈會,發佈“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

受此影響,比亞迪(002594.SZ)A股於2月6日當天漲停,2月7日續漲5%以上,比亞迪股份(01211.HK)兩個交易日累積漲幅則超過16%。

而被市場認爲能夠參與到“天神之眼”的黑芝麻智能(02533.HK)則在2月7日暴漲,盤中最高漲幅一度達到55%,收盤則漲37.59%。

何謂“天神之眼”?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天神之眼”或爲比亞迪最早的高階駕駛系統代號,但最早登陸在比亞迪與梅賽德斯奔馳合資的“騰勢”系列車型中。

有消息透露,今年起比亞迪將在全系車上搭載智駕方案,包括海鷗、海豚等低價車型;解決方案至少有入門級、中階和高階三套。

值得注意的是,“天神之眼”雖然會快速在比亞迪的低價車型上配平,有望利好與比亞迪相關的智駕產業鏈,但長期來看,比亞迪的海量銷售將允許該公司對智駕進行全棧自研,成爲另一個“特斯拉”。

未來,智駕產業鏈供應商將如何“與虎謀皮”,尋找與汽車巨擘的相處之道,將成爲產業鏈關注的重點。

從“皇帝的新衣”到“天神之眼”

曾幾何時,比亞迪“教父”王傳福曾發出所謂“自動駕駛就是皇帝的新衣”的理論。從某種程度上說,王傳福可謂言行一致——比亞迪本系品牌車型早期幾乎沒有搭載高階自動駕駛系統。

但王傳福留了個心眼,在與奔馳合資的騰勢車型中,比亞迪在本體之外孵化了高階自動駕駛系統“天神之眼”,並且該系統代號包含在比亞迪 Dpilot 智能駕駛體系內。

一段時間內王傳福的判斷並沒有錯。整個2024年,隨着整車降價和高階自動駕駛進展趨緩,智能駕駛產業都經歷了由外部需求和內部資金鍊共同引發的激烈出清。

那是什麼讓王傳福改變了主意?

有觀點認爲,在AI領域快速發展的2024年,不論是智駕的可得性,可靠性,趨勢都更爲明確。加之2025年年初 DeepSeek 撬動AI普惠化大幅提前,智駕行業出現了短時間被顛覆和重新確立的可能性。

明確的信號下,比亞迪選擇“大船調頭”便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比亞迪在去年年底的“砍價”風波也透露了一些不同的信息。風波席捲之後,比亞迪方面澄清接收到侃價郵件的供應商不到其全部供應商比例的1%,但大部分爲傳感器企業。而被曝出侃價郵件的森薩塔供應曲軸、變速器、車輪轉速、高溫、胎壓等類型傳感器。

值得注意的是,除車身傳感器之外,高階自動駕駛時代的傳感器和配套控制系統價值更高,其包括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域控制器、SoC芯片等。倘若比亞迪將價格壓力壓向此類企業,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比亞迪可能將高階自動駕駛在旗下各類車系全面鋪開的可能性。

公開資料顯示,“天神之眼”早在騰勢汽車於2024年年初發布N7車型時,便已然搭載於該車型的各類配置標準中。

查詢“懂車帝”網站則發現,2024年及2025年新版騰勢品牌幾乎全系列車型都採用了“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包括騰勢N7,Z9系列。

時至2024年年底,比亞迪內部的新款或改款車型開始陸續使用“天神之眼”系統,其中比亞迪仰望,改款的“漢”系列率先試水;隨後海豹新款系列中檔車型也開始陸續搭載“天神之眼”系統。

從結果來看,‌早期搭載“天神之眼”的騰勢汽車,在2024年實現了12萬臺的銷量。這一成績似乎也爲比亞迪“天神之眼”系統下沉至低價低配車型,給予了一定信心。

產業鏈狂歡背後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比亞迪汽車全球銷量達到427萬臺,其幾乎佔到中國新能源車總體銷量的半壁江山。

而若“天神之眼”系統下沉至10萬價位車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比亞迪智駕配套企業狂歡的可能。

2月6日、7日,比亞迪的配套智駕產業鏈企業宇瞳光學、伯特利、聯創電子、德賽西威等企業,近期也紛紛跟隨比亞迪漲停。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黑芝麻智能的暴漲。此前有報道指出,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已被比亞迪採用,並已實現量產出貨,也有報道稱黑芝麻智能早期已經搭載於騰勢車型。

而由於騰勢爲最早採用“天神之眼”的比亞迪體系品牌,因此市場認爲“天神之眼”的下沉,將有利於低配低價AI系統的放量,黑芝麻等騰勢供應鏈企業也有望充分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法與比亞迪官方及公開資料宣傳的“天神之眼”系列普遍搭載英偉達OrinX平臺的提法有所出入。

記者從“懂車帝”網站車輛參數信息也發現,騰勢Z9全系列全配置車型均搭載英偉達Orin平臺,而N7雖然未明確標誌使用英偉達Orin平臺,但也未寫明黑芝麻有參與其中。

也有消息人士稱,未來“天神之眼”鋪開後,將搭載英偉達與地平線兩個平臺的系統,未提及黑芝麻智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詢問比亞迪相關人士,對方表示具體情況要等2月10日發佈會後見分曉。僅從目前的信息來看,誰將受益於“天神之眼”,仍有巨大變數。

另外,如果將眼光放長遠,則需關注“天神之眼”帶來的長期影響——因爲早在智駕行業興起之初,比亞迪已經打出“全棧自研”的旗號。

與同樣打着全棧自研旗號的蔚來、極越等相比,比亞迪的優勢仍在於可以依靠巨大的產銷能力平攤高昂的研發成本。

而早期比亞迪“全棧自研”的背後仍然有較多供應商都身影。原因亦在於早期比亞迪投入並不堅決,整車的價格競爭持續不斷,也令比亞迪短期更傾向於使用供應商參與,而非完全“全棧自研”壘高成本。

“天神之眼”則可能成爲比亞迪“變臉”的重大變數,讓比亞迪敢於使用全棧自研替代供應商,實現長期降本——就像比亞迪的電池一樣。

事實上,消息面近日已經傳出比亞迪內部人士透露對其智駕配套的長期規劃,稱比亞迪有意將包括智能駕駛芯片與域控制器、包括激光雷達等高效傳感器全部轉爲全棧自研。

而屆時,智駕產業鏈如何在巨頭下沉後,保證產品的價格和性能優勢,將成爲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