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觀察:比亞迪全系智駕開啓平價時代;長安汽車加速智能化轉型
2025年開年以來,中國汽車行業呈現雙重驅動特徵: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復甦,智能駕駛技術加速滲透。申萬汽車行業指數近兩週上漲5.47%,顯著跑贏大盤,其中乘用車和零部件板塊表現突出。政策端“以舊換新”與“兩新”支持疊加,推動新能源車產銷穩步增長;車企智能化戰略密集落地,尤其以比亞迪、長安汽車爲代表的主機廠推動智駕技術下沉至經濟型車型,成爲行業增長新動能。
新能源汽車市場穩步修復,政策與基建同步發力
產銷端呈現結構性分化。儘管1月汽車整體銷量環比下降30.6%,但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74.4萬輛,同比增長10.5%,出口量同比增長29.4%。比亞迪、長安等自主品牌表現強勁,比亞迪銷量同比增長49.2%,出口市場貢獻顯著。此外,上海、浙江等地推出置換補貼及產業基金支持政策,爲新能源車消費注入政策紅利。
基礎設施與產業鏈協同推進。全國充電樁保有量已超1300萬臺,充電網絡建設提速,進一步緩解用戶補能焦慮。供應鏈端,瀋陽機牀斬獲新能源汽車行業單筆超1.5億元訂單,顯示上游製造設備需求旺盛;原材料價格中,鋁、銅等金屬價格環比微漲,碳酸鋰、橡膠價格下行,利好電池及零部件成本優化。
出口與國產替代雙線突破。1月汽車出口47萬輛,自主品牌佔比達70%,歐洲、東南亞市場持續拓展。與此同時,國內車企加速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進程,如海特高新參股公司華芯科技取得IATF16949認證,化合物半導體芯片進入汽車應用領域,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穩步提升。
智能駕駛進入普及期,技術下沉與AI融合成焦點
車企戰略錨定“全民智駕”。比亞迪宣佈全系車型搭載高階智駕系統,覆蓋6.98萬元起的海鷗至20萬元級車型,推動“智駕平權”;長安汽車發佈“北斗天樞2.0”計劃,明確2025年起停產非智能化新車,計劃將激光雷達下探至10萬元以下車型。華爲、吉利等企業亦加快佈局,華爲鴻蒙智行發佈L3級自動駕駛技術,吉利聯合階躍星辰開源多模態大模型,技術競爭進入白熱化。
AI大模型加速智駕迭代。DeepSeek等開源模型與車企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算法升級。目前,吉利、長城等20餘家車企宣佈與AI技術公司合作,聚焦低成本智駕方案研發。中信建投研報指出,2025年國內L2+級智駕滲透率有望從2024年的8.5%提升至30%以上,硬件供應商及算法開發商將直接受益。
全球供應鏈風險與機遇並存。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警告美國加徵25%汽車關稅將衝擊全球貿易,但中國車企憑藉智能化與成本優勢加速出海。例如,比亞迪歐洲工廠投產在即,智能化技術成爲差異化競爭核心。國內零部件企業如保隆科技、伯特利等,憑藉智駕傳感器、域控制器等產品,同步開拓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市場,延伸增長曲線。
(注:本文數據及事件均基於公開資料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