麪條藏高鈉吃多飆血壓 譚敦慈曝烹煮1動作很關鍵

許多人都會吃麪當主食,但多數麪條或面線在製作時,會添加較高比例的鹽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許多人都會吃麪當主食,但多數麪條在製作時,會添加較高比例的鹽分,若經常食用容易導致鈉攝入量超標,從而引發高血壓等問題。對此,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分享,烹煮麪條時,可先用熱水稍微泡一下,再撈起來換水,此舉有助於減少鈉攝取量。

依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鹽。然而,營養師張益堯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提到,多數麪條或面線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鹽分,主要是爲了提升風味及保鮮效果。其中以每100公克(約1把)的面線來看,鈉含量約爲768毫克,且這還不包含醬料;而泡麪、拉麪的鈉含量更高,泡麪每100公克的鈉含量可高達1101毫克,但通常一包泡麪都會超出100公克,很容易就超出每日建議鈉攝取量。

談及該如何減少泡麪的鈉含量,譚敦慈推薦可使用「洗面法」,也就是先用熱水泡一下,待面體快要散開時,再趕緊撈起來換水,這樣就有助於降低鈉攝取量。另外,張益堯補充,其它麪條也可比照此做法,例如煮麪線時,先用熱水煮開,第一鍋煮麪的水就直接倒掉;若再費力一點,還可以將麪條浸一下冷水,不僅能讓口感更Q彈,還能進一步減少鈉含量。

家醫科醫師洪𬀩傑在節目上說明,攝取過多鹽分之所以容易導致血壓上升,主要是因爲鹽分會把水分都留在血管內,當鹽和水分越來越多時,血管內的壓力會隨之升高,進而影響血壓。他說,一般國際建議,每天鹽分攝取最好低於6公克,若想要更積極控制血壓,則應減少至4公克以下。此外,每天只要減少1~1.5公克的鹽分,就能帶來顯著的降血壓效果,甚至接近一顆降血壓藥物的功效,長期而言,有助於維護心血管與腦部健康。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先前提醒,長期吃太鹹會讓人處於高鈉狀態,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臟病風險大增,更是造成臺灣慢性腎衰竭洗腎的第二大因素。但更可怕的是,臨牀上很多痛風、腎結石、骨質疏鬆、胃癌,就連糖尿病、失智症也都與高血鈉密切相關,甚至會危及性命,飲食上務必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