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親友吃錯養出大腸癌 譚敦慈曝他成功抗癌關鍵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造成大腸癌的關鍵因素。(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國人癌症死因前三名,飲食是罹癌的關鍵之一。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自己的表妹婿在不到30歲時罹患大腸癌,認爲是重油重鹹、高油脂、愛吃醃製食品的飲食習慣造成,積極抗癌的他除了聽從醫囑治療外,也不再吃經過發酵的食物,並大量攝取蔬菜以及白肉等蛋白質,數十年過去,身體狀況都相當穩定。
無毒教母譚敦慈在《健康早知道》節目指出,自己的表妹婿在快30歲時罹患大腸癌,當時腫瘤大如雞蛋,但在經過治療後,身體狀況數十年來都是不錯的狀態。
譚敦慈表示,表妹婿在罹癌後,回顧自己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認爲很大原因是出自於飲食習慣,身爲川菜師傅的他,口味常是重油重鹹,又愛吃醃製食品,甚至還會拿豆腐乳上的浮油炒菜。
譚敦慈指出,罹癌後首先要配合醫師做治療,不要誤信偏方。再來就是飲食習慣要調整,表妹婿開始抗癌後,對於醃製類的東西完全忌口,不吃經過發酵的食物,但會吃很多的青菜,也會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肉類以白肉、海鮮居多,紅肉會盡量忌口,因此數十年過去,身體都維持不錯的狀態。
衛福部指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衛福部建議,想要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癌,就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與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並養成每天運動、定期篩檢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