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提晶片五五分…詹文男:應棄矽盾迷思 用「系統」服務提高戰略價值
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表示,面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目標,臺灣必須徹底拋棄過往的「矽盾」迷思。他認爲,這場地緣政治下的去風險化,是臺灣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至「技術與系統整合」樞紐的關鍵契機。
他說,臺灣應透過「從矽盾到系統」思維,從「因製造能力強大,所以被保護」,轉爲「因系統整合與高階設計無可取代,且是民主陣營重要盟友,而獲得更全面戰略支持」。
詹文男指出,盧特尼克挑戰傳統「矽盾」論的發言,實則隱含了「科技與安全聯盟」的交換邏輯:「美國保護臺灣,臺灣協助美國自給自足」。詹文男認爲,臺灣若被迫讓出部分產能,其過去的戰略價值勢必會被稀釋。
因此,政府與臺積電須將此對話提升爲國家級戰略談判。在評估未來的投資比例、技術授權和補貼條件時,絕不能被動接受。
詹文男認爲,盧特尼克的發言雖然挑戰了臺灣的舒適區,但這不失爲一個契機。他呼籲,臺灣必須將產能的分散視爲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力,同時審慎地在臺美談判中爭取最大利益,並擴大與日本、歐洲等民主供應鏈盟友的合作,確保在新的全球格局中,臺灣的戰略價值能夠透過「系統」服務持續發光。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談判遲緩的關鍵原因,是臺灣與日韓甚至其他國家相比,「半導體產業優勢」顯著,美方對此高度重視。
除了產業特殊性,政治上牽動的則是美中臺三方因素。臺新新光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說,對於臺美談判進度延宕,市場上說法很多,但有一項值得注意,是臺美談判受到美中關係牽動。因爲川普政府仍希望能先與中國達成一項具象徵性的「big deal」,之後纔會推進與臺灣的協商。不過,中國遲遲未展現誠意,而是以拖待變,讓美方的相關動作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