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務部提晶片製造「五五分」…臺供應鏈恐加速在美佈局 提前卡位
泛銓科技董事長柳紀綸。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商務部拋「臺晶片一半赴美生產」震撼彈,率先完成在美佈局的材料分析大廠泛銓科技(6830)董事長柳紀綸今日受訪表示,雖然還無法確定美國商務部這項政策何時提出,但已視爲美國提振當地半導體制造的決心。他說,這項政策方針對臺灣供應鏈既是壓力測試,也是升級窗口。若製造與封裝加速在美落地,誰能就近提供驗證、良率與合規支援,誰就更接近訂單決策核心。
柳紀綸分析,臺灣半導體供應鏈的先天優勢在於有聚落完整。從材料、製程到封測與系統客戶密度高,跨廠協作與備援快;其次是迭代速度快速應變:工程文化與SOP成熟,能以小步快跑、即時修正良率;再者先進節點與先進封裝的量產經驗堆疊,問題庫與解法庫齊備;最後從車規、資料中心與高機密客戶的稽覈體系等品質治理,歷經多年打磨,資訊安全與可追溯性到位。這些形成「在地化輸出」的底氣。
他指出,目前臺廠赴美投資將遭遇成本結構(人力/保險/環評)、合規體系(ITAR/EAR、PFAS、廢液回收)、以及人才短缺都等各項挑戰。臺廠因應對策宜採「雙樞紐」:臺灣母基地保留規模與效率,在美前端據點承接急、難、敏案件,兩地以標準化報告、數據管線與遠端方法學同步,確保品質一致。
他以泛銓爲例,泛銓位於美國矽谷的子公司美國泛銓(MSS USA CORP )主攻材料分析(MA)與故障分析(FA),恰好對接在美製造的三大痛點:首先在時程上:採在岸送樣、在岸出報,壓縮設計與量產決策窗;第二,在良率部分:以根因分析與DOE回饋縮短爬坡;第三,必須 合規:報告與樣品留在美國,滿足國防、車用與雲端大客的在地要求。若再取得ISO/IEC 17025等關鍵認證,便能把一次性服務轉爲長約合作。
他強調,泛銓與臺灣供應鏈可從三條線加碼:先進封裝深度(CoWoS/SoIC的熱、互連與材料失效機制)、「資料化產品」(把跨晶圓、跨批次的量測與失效資訊整成可視化良率地圖,納入客戶NPI與量產決策),以及「在美夥伴聯盟」(與材料、設備商共建方法學與標準樣品,形成在地“標尺”)。配套上,以分層定價+SLA鎖住TAT與保密等級,以在地招募+臺灣師徒制補人才缺口,並以化學品替代方案、特氣長約管理供應風險。
最後,柳紀綸說,「晶片一半赴美」不等於供應鏈斷裂,而是分工再平衡,高敏感與高附加價值品項在美,規模與成本導向留在亞洲。能在兩地之間複製能力、輸出標準併成爲可信第三方的業者,將吃下次世代AI與車用的長線大商機。泛銓若持續把「實驗室」做成「產線的延伸」,有望在新秩序裡扮演標尺與整合者,把政策變動轉化爲長期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