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立主權基金 臺灣需要嗎?那是什麼?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討論國家主權基金與臺幣匯率議題,邀請央行總裁楊金龍(左起)、財政部次長阮清華、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主計長陳淑姿等人說明。記者杜建重/攝影
隨着美國總統川普計劃成立主權財富基金,計劃細節日漸明朗,臺灣近期也有許多討論成立主權基金的聲音。
延伸閱讀:
卓揆:積極推動主權基金 已與央行、國發會、財部啓動專案研議
臺灣要成立主權基金了? 主計總處:應先做「二件事」
主權基金何時成立?政院:積極正面參考國際佈局」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日前立法院的答詢中,給出了相當正向的迴應,他表示,近期已跟央行、國發會及財政部啓動專案研議,他認爲以現在臺灣經濟、財政等方面都足以讓政府重新考量,「我們也很想成立主權基金」,承諾將積極推動。
不過這仍只是第一步,實際上,要成立主權基金,包含主管機關、基金來源、投資方向、如何落實監督等問題,都仍待跨部會討論,並非簡單的議題。
什麼是主權基金?
國際上最早是在2007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IMF)當時認爲有必要進一步分析主權基金流向,包括確認基金政策、治理與行爲的最佳實務。後來組成了了主權基金國際工作小組( IWG),經過多次會議至2008年10月時,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達成24條一般公認實務與原則(Generally Agree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GAPP),稱爲「聖地牙哥原則」。
根據「聖地牙哥原則」,主權基金是指政府爲實現總體經濟特殊目的而設立並持有的投資基金,採取多元投資策略,包括投資國內外金融資產與實體資產,以達成長期財務目標。
政府透過主權基金進行長期資產管理與財富儲備,支持國內外策略性產業投資、經濟多元化及危機應對等政策目標,促進國家經濟穩健發展。
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球約有90個國家成立逾180檔主權基金。全球最大主權基金爲挪威政府退休全球基金,規模達1.7兆美元;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規模1.3兆美元次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規模逾8,00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七。
世界前十大主權基金
基金財源從哪裡來?
IMF指出,主權基金的資金來源包括能源收入(如原油、天然氣)、財政盈餘、外匯儲備、民營化收入或外來援助等。
從各國經驗來看,新加坡GIC最主要資金來源是新加坡中央公積金(退休基金)與財政盈餘,前者主要由新加坡中央公積金認購新加坡財政部所發行之特別公債,財政部再將前述發債所得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購買外匯,並委託GIC代爲管理。
挪威政府退休全球基金的資金來源,則主要是挪威從石油產業產生的盈餘。
過去有立委建議主權基金可動用外匯存底,但央行強烈反對。央行建議,可參考亞洲鄰近國家如新加坡、南韓主權基金的創設經驗,首批資金來源可採三種方式,包括由財政部發債、財政部撥款或由財政部出資設立,但不宜由外匯存底直接無償撥用。
臺灣成立主權基金 有哪些共識?有哪些考量?
儘管目前仍在初步討論階段,但卓揆強調會積極研議。據瞭解,目前最大的共識是,未來必須要有專法來管理,例如南韓、挪威、新加坡等都有相關法令,政府將廣泛蒐集世界各國經驗,好的要學、失敗的也要汲取經驗。
現在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未來要考量的是基金規模到底要多大,專法如何規範,以及如何訂定投資方向等,要如何建立公平機制,讓國內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