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打造護國羣山 臺灣需要「類」主權基金
如何利用半導體擴散至其他產業,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是臺灣必須面對的問題。圖/美聯社
十多年前在經建會(即現在的國發會)召開的會議中,幾個主要智庫,包括臺經院、中經院、工研院、臺綜院等,均贊成設立主權基金,以加速推動臺灣產業結構的調整,而多數部會也不反對權基金的成立。但是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還在原地踏步,討論該不該成立主權基金?歲月蹉跎,令人不勝唏噓!
臺灣近年來的經濟快速成長,其實是在疫情帶動的線上需求,以及美中貿易戰帶來的轉單效應,半導體加上電子資訊業救了臺灣。但半導體的大力發展,掩蓋了臺灣產業M型化的真相。傳統產業表現不佳、服務業欲振乏力、年輕人在房價、物價高漲下,看不到未來。
這些問題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但政策工具卻付之闕如,誠可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財政部對租稅優惠向來採取保守態度,在各國投資數十至數百億美元支持半導體產業的現況下,臺灣也只能勉強擠出5~6億美元的租稅優惠,科專計劃的經費也逐年降低,只剩下5億美元左右,臺灣只能靠民間資金自主投入。龜兔賽跑之下,臺灣如何應許人民一個可預期的美好未來?
除了對半導體支援之外,如何利用半導體擴散至其他產業,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在如何促進服務業資源的投入、法規鬆綁,以及朝產業化發展,才能翻轉商業模式、創造青年的高薪就業機會。其三,新興領域如汽車電子化、生醫產業、綠能產業的發展,目前靠民間自發性的努力較多,政府資源如何能擴大挹注。其四,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對策攸關臺灣經濟的未來,如何規劃才能妥善因應。
上述重大課題,都需要政府政策的驅動,除了法規的鬆綁、環境的塑造之外,更需要的是政府資金的挹注,包括補助、租稅優惠、輔導等。這也是我們爲什麼鼓吹設立主權基金或「類」主權基金的原因。
但就臺灣而言,各部會基本上是分工但整合程度不足,中央銀行表示支持主權基金設立,但不要動用外匯存底,財政部與國發會也表達支持,卻沒有任何行動。也不見行政院層級的高層官員出面整合協調。對照主要國家均有主權基金規劃未來的發展,臺灣各部會的「鄰避」態度與消極不作爲,勢必衝擊臺灣青年人的未來。
反對成立主權基金者認爲,當前的國發基金、臺杉基金、勞退基金已有類似主權基金的功能。但事實上,國發基金不做領導投資人,臺杉基金完全由民間主導、勞退基金也以股市護盤爲主,缺乏引導產業政策的功能。
當初多數人認爲,應該由央行來主導,主要是覺得央行的公正性、公信力最高。但事實上有多個部會共襄盛舉更好,例如財政部可以發行公債籌資,勞動部可以撥出一定的勞退基金,國發會可以動用一定比率的國發基金作爲設置類主權基金的來源。各部會共同合作的結果,也可以降低各部會籌集資金的壓力,也不至於影響各部會的既定任務。
另外,有別於多數人認爲主權基金應該由政府主導的觀念,我們認爲在當前的政治生態下,政府主導很難透明,又會涉及到利害關係人的介入,以及審計、會計的干預,在各方利益拉扯之下,成功的機會很低。因此,我們提出「類」主權基金的構想,是由政府出資一半,再向民間籌資一半。最好讓民間有51%股權,政府49%股權。民間公正人士如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臺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等有聲譽的企業家擔任董事長,才具有公信力。民間人士擔任執行長,政府則控制董事會的一定席次,再借此監督董事會及執行長的營運績效(日本即採取類似做法)。
而「類」主權基金和主權基金不同的是,它不是100%以營利爲目的,可以是80%用來進行商業投資以追求基金的永續經營,另20%負有產業政策的任務,用於協助購併、投資汽車電子化、綠能科技、生醫產業,乃至完善整個半導體的產業鏈、吸引和延攬人才,以及相關的新創投資等。
基金的規模如以新臺幣2兆元爲目標,20%的基金即有新臺幣4,000億元的預算推動產業發展任務,即可紓解臺灣升級轉型缺乏預算的燃眉之急。同時,爲了避免基金的黑箱運作,基金投資的標的、基金運作的績效等,應定期上網公告,讓全民都能瞭解、掌握。
總之,政府若真心想打造護國羣山以強化臺灣的經濟韌性,就應該對設立「類」主權基金一事起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