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土砂量超巨!去化至少要10年 林保暑最新規劃曝
▲專家研判,馬太鞍堰塞湖與上游崩塌區的巨量土砂完全去化,預估需10至20年的時間。(圖/記者王兆麟翻攝資料照片)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對於民衆關心「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及水體後續處置」,花蓮縣政府函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說明。縣府18日引述函覆說明,林保署規劃進行挖降引流進度,以及雖然風險大幅降低,但地質脆弱仍可能形成新堰塞湖,提醒民衆須維持警覺留意政府資訊。
花蓮縣政府說明,有關安全性部分,根據林保署的最新評估,截至11月12日,堰塞湖蓄水量減至約53萬噸,壩體結構無異常,兩側邊坡無崩塌,下游水位正常。然而,此次潰決後仍有約1億1,000萬方的土砂殘留,而上游崩塌區仍存近2億方鬆動土方。雖然目前河道暢通,大規模潰決的可能性下降,但仍不排除未來若遇豪雨或震動,仍有可能再度發生崩落,並形成新的堰塞湖。
而有關整治方式,林保署規劃短期與中長期治理措施。短期治理方面,規劃近期非汛期間,機具沿溪牀至壩體進行降水作業,開挖溢流水道維持通水能力,惟因鳳凰臺風影響現地條件改變,刻正評估研議中;另針對不穩定之邊坡,預計於年底前完成草籽撒播,以減緩表土流失。中長期的部分,包括於下游河谷設置臨時攔砂壩或攔石網,阻擋土砂瞬間大量下移,同時水利署堤防加高與補強工程,進行深槽疏濬,以提升馬太鞍溪整體通水能力。專家研判,堰塞湖與上游崩塌區的巨量土砂完全去化,預估需10至20年的時間,林保署花蓮分署將規劃分年分期疏濬。
縣府再次提醒鄉親,務必持續關注花蓮縣政府或各級政府發佈之最新警戒資訊,非必要勿隨意進入河牀或崩塌敏感區域,強化自身風險認知,熟悉避災流程。警戒發佈時,務必配合疏散撤離指引、或落實垂直避難。未來持續與中央保持密切合作,以科學及專業守護鄉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