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橋2027年全線通車 搶修2方案曝光「舊鐵路溪底隧道淘汰」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發生溢流導致下游臺9線馬太鞍溪橋遭洪流沖毀,交通部採3階段搶修策略推動復建作業。聯合報系資料照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發生溢流導致下游臺9線馬太鞍溪橋遭洪流沖毀,交通部採3階段搶修策略推動復建作業,同時評估在河牀施築涵管便道或使用舊鐵路溪底隧道2方案,經考量後決議建造涵管便道作爲第2階段鋼便橋前的緊急通行方案,目前已進場施工,力拚10月15日前通車。

馬太鞍溪橋因洪水沖毀,目前民衆須改道臺11線、臺11甲線通行。交通部長陳世凱昨指出,公路局已啓動3階段搶修,預計在10月中優先完成涵管便道、而後4個月內完成鋼便橋,以提升通行安全,並在2026年底完成單向橋樑可雙向通車,2027年完成全部橋樑通車。

爲何建置涵管便道?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說明,9月26日邀集臺鐵公司、經濟部水利署、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及花蓮縣政府、光復鄉公所、鳳林鎮公所,進行現勘並針對在河牀施築涵管便道,或使用舊鐵路溪底隧道等2方案進行評估。

其中舊鐵路溪底隧道長達2360公尺,經檢視臺鐵公司所提供的圖資,雖有較可避免遭臺洪沖刷風險之優點,但其隧道寬度僅4.1公尺,且無通風、照明、警示及廣播設備,無法行駛機慢車輛。

若車輛發生事故,因隧道斷面過小,又無橫坑,無法迴轉,逃生救援困難,如起火燃燒,更易因隧道高溫而難以估算的人員危害,再則因其既有路面爲鐵軌及道碴,置換爲公路路面需時較長;引道部分,尚有2.6公里的用地及路廊銜接整理事宜,均無法於短期內辦理完成,緩不濟急。

河牀施築涵管便道部分,雖易因受臺洪侵襲而受損,但具有工期短且可快速修復的優點,經研議,河牀地面較低的行水區採直徑2公尺大涵管,砌1至3層以提升抗災能力,同時將設置水位監測設施進行監看應變,以提升便道通行安全,作爲第2階段鋼便橋完成前的緊急通行方案。

公路局表示,本案已進場涵管便道施工,全力趲趕於10月15日前通車;另外,第2階段鋼便橋已洽專家及學者確認路線及相關工法,鋼便橋樑底將採比原橋樑底再提高1.5公尺,以提升用路安全,預計2026年1月底前通車。

長期重建方案,也已進行路線及橋樑型式律定,以2026年年底前完成橋樑供南下、北上車流通行,並以2027年全線改建完成爲目標。

公路局先前評估在河牀施築涵管便道或使用舊鐵路溪底隧道2方案,經考量後決議建造涵管便道作爲第2階段鋼便橋前的緊急通行方案,目前已進場施工,力拚10月15日前通車。圖/公路局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