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改道成功 2周內完成土堤防線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釀嚴重災情,新北市政府特搜隊員經7天、136小時不間斷救援後,列隊向罹難者敬禮致意,結束搜救任務。(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花蓮縣馬太鞍堰塞湖潰壩造成光復鄉慘重災情,「禍首」馬太鞍堰塞湖蓄水量降低,但狀況不穩,有土石崩落風險,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仍列紅色警戒。連日來溪水也溢往市區,增加救災難度,水利署29日指出,已成功將馬太鞍溪水流引導改道,避免溪水流到市區,能提升救災效率,並預計2周內完成第一道土堤的防線建置。

從23日至29日,累計有18人死亡、6人失聯、114人受傷,搜救隊昨尋獲1具遺體,經確認後,死者是馬太鞍溪下游農場64歲蔡姓員工。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昨日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仍處於不穩定狀態,無人機空拍顯示湖區面積約13公頃,蓄水量已降爲610萬噸,爲原來量體的6.7%,不過堰塞湖因持續有雨水匯入,溢流口周邊坡面仍不穩定,維持紅色警戒不變,並強調堰塞湖下游清疏作業尚未完成,短期內仍具潛在風險。

林保署除了持續空拍監測、預警及備便方案,加強潛勢區域盤點與應變規畫,並已追加防災警戒條件,若集水區24小時降雨超過100毫米、河道水位異常或發生規模達震度5弱以上地震,將透過防空警報系統直接發佈警訊。內政部昨日舉辦「馬太鞍堰塞湖防災對策」研討會,邀集臺大防災團隊主持人李鴻源和臺大土木系教授遊景雲主持的團隊與相關部會共同研商。

李鴻源表示,主壩已經垮了,雖然泥沙和水還是會從集水區進來,仍會累積水量,但除非颱風再來,否則累積水量就是在600多萬噸左右,並且慢慢在減少當中,這是比較好的signal(訊號),目前最重要的是趕快讓災區善後,讓災民好好生活,「要注意,但不要恐慌,也不要反應過度」。

遊景雲認爲,壩體風險已相對非常低,比較要留意的是一般河川溢淹,因光復堤防已經被沖毀,部分河水會往市區流,如何避免干擾救災、復舊工作,是需要注意的重點。

水利署則表示,馬太鞍溪橋下方約1.5公里處的光復二號及三號堤防遭沖毀,長度約2860公尺,因堤防是40年前的構造物,在這次洪水發生時產生溢堤掏空,加上堰塞湖仍有水流,溢出就往市區。

水利署連日動用150多部重型機械,進駐235名人力,在河道上施工。水利署長林元鵬昨說,預計2周內完成第一道土堤防線,3個月內完成堤防加固,明年汛期前完成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