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臨時堤防完工 水利署:下週完成土堤前方加設鋼網與水泥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堤,洪水泥沙衝進光復市區釀嚴重災情。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馬太鞍堰塞湖潰壩,導致馬太鞍下游堤坊多處溢堤受損2860公尺,河道淤積1000萬立方公尺災情,經過多日搶修,經濟部水利署4日表示,已完成臨時土堤的構築,提供初步防洪保護能力,並在11日完成土堤前方加設鋼網與混凝土,強化防水。
水利署表示,此次堰塞湖事件攜帶大量土砂及瞬間洪峰水流屬極端罕見,流量高達8860cms,遠超過馬太鞍溪設計保護標準100年重現期流量2040cms,造成沿岸多處堤防溢堤受損。
災害發生後,水利署於9月23日立即成立前進指揮所,動員人力與機具搶險,搶險工作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已於10月4日完成3公尺高土堤,共構築三道防護層,依序設置鼎塊、太空包及土堤,可達一定防護標準,水利署將持續加固堤防並加高至5公尺,以提升防洪能力。
同時,水利署將在土堤前方加設鋼網與混凝土進行表面處理,強化防水性,預計10月11日完成,後續目標是在明年汛期前,完成受損堤防復建工作,恢復原有防洪保護水準。
至於應對河道嚴重淤積問題,水利署表示,規劃分三階段辦理緊急疏濬:114年底前完成疏濬100萬立方公尺、115年汛期前累計疏濬300萬立方公尺、115年底前累計疏濬600萬立方公尺,此措施將有效降低深水槽高程,恢復河道通洪能力,確保堤防安全。
經濟部表示馬太鞍溪臨時堤防建構完成,已達初步防洪保護能力。圖/經濟部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