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價值如何覈算?︳“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座談會發言摘編①
編者按
近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年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工作座談會在京舉行。會上,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組織、地方代表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即日起,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將陸續刊登參會代表發言摘編。
科學覈算綠水青山價值
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
王金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名譽院長
王金南院士以《科學覈算綠水青山價值 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爲題作主旨發言。他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經濟思想蘊含的生態經濟規律的具象表達,生態經濟實踐創新是新時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載體;近20年來,我國對統籌保護與發展的認識持續深化,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落地示範樣本不斷豐富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生態“含金量”顯著提升,發展“含綠量”明顯增加;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爲目標、以“綠色、低碳”爲核心的第四產業對世界綠色經濟復甦貢獻逐步提升,體現了中國惠及全球的大國責任和爲改善全人類福祉作出的重要貢獻。
王金南院士認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高效轉化是目的,價值覈算是起點,他系統回顧了中國生態環境覈算近20年的迭代歷程,深刻解析了綠色GDP、生態產品總值(GEP)以及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的邏輯關係及其對決策支撐的概念意涵,並提出了基於GEP覈算和基於統計分類的兩種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覈算方法。
最後,王金南院士提出三點工作建議,一是要進一步學深悟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三層內涵,統籌協調好各項工作,指導美麗中國建設走深走實;二是進一步重視生態系統調節服務評價,更好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作用;三是進一步利用好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的平臺載體,開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試點示範,加快健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科技創新工具包。
增值自然資產
放大生態價值
潘家華
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潘家華院長以《增值自然資產 放大生態價值》爲題作主旨發言。他提出,綠水青山作爲一種自然的價值存在,經濟學上有着系統性資產價值和效用性產品價值的雙重屬性。“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自然資產,具有相互關聯性和不可分割性,即“各得其和以生”,其所展現的生命共同體“各得其和”的價值,是無價的、不可測算的,也是無需市場實現或交易的。可以滿足具體需求的商品,即生態產品,保障了生命共同體中個體的生存和發展,即“各得其養以成”,具有明確的效用屬性、可以完全分割,是有價、可覈算、可交易的。
潘家華院長認爲,自然資產的保值增值有着不同的路徑,包括保護爲目的的內源性增值和以利用爲目的的外源性增值。風光資產無需“保值”,但可以通過變革性增值的路徑,放大其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不同於高碳、不可再生、高污染的化石燃料,風光發電加上儲能系統,是零碳、可再生、無污染的能源,具有市場競爭力,能夠提升民生福祉。這一變革性增值路徑拓展了自然資產的要素範疇,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風光的生態資產新格局,提供了可持續零碳能源的系統解決方案。
最後,潘家華院長就拓展生態產品的市場空間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拓展系統性自然資產的要素空間,在綠水青山所蘊含的自然資產要素中納入風光資源;二是延伸生態產品的產業鏈體系;三是激活全社會多主體的市場活力,對於提供滿足社會效用所需可市場交易的生態產品,必須鼓勵小微市場主體在內的全社會主體充分參與和貢獻;四是體制機制和政策規範要適應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和市場實現的需要,激活小微主體的市場活力,促進生態產品的市場發展。
供稿 |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
編輯 | 張韻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