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發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成績單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合肥8月12日電 (胡雨鬆)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紮實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各項工作,爲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安徽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8月11日,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全省在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過程中的特色做法及創新“兩山”轉化模式、打通生態價值實現路徑方面的具體成效。
發佈會介紹,近年來,安徽省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持續深化,“兩山”轉化路徑不斷拓寬,累計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2個,居全國前列;生物多樣性保護穩步推進,系統格局初步構建,推進四個批次58個縣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基礎物種數據庫,累計錄入調查數據8萬餘條;生態保護監管體系不斷夯實,連續8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在全國率先出臺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與林業行政執法協作暫行辦法,率先將自然保護地納入省級督察範圍,率先開展溼地公園等專項督察,生態保護責任鏈條持續壓實;生態狀況評估應用逐步深入,連續3年開展全省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自評估,系統分析重點區域生態狀況及其變化,助力提升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發佈會介紹,安徽省以生態文明示範建設爲引領,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構築多渠道“兩山”轉化路徑,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形成了“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安徽路徑。
在“護綠換金”方面,安徽省依託生態補償等機制將生態資源轉化爲經濟效益,特別是歙縣以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爲契機,出臺200多項新安江生態保護制度及配套政策,實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治理,累計獲得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9.9億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生態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在“聚綠成金”方面,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打造生態品牌,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推動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其中,潛山市以天柱山爲龍頭做活“生態山水”,創新“生態+”複合產業模式,推動“綠水青山”持續蝶變爲“金山銀山”,潛山市下轄源潭鎮2024年刷業產值138億。
在“借綠生金”方面,通過完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綠色金融體系,建立生態市場和生態金融兩種模式,用市場化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爲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或服務。旌德縣積極探索開發林業碳匯價值轉化新路徑,成立全省首家“兩山合作社”,頒發全國首本《生態資源受益權證》,完成全省林業碳匯交易第一單,率先在全省試點推行“五綠興林·勸耕貸”,讓百姓端起生態“金飯碗”,在“綠水青山”的風景中,真正看到“金山銀山”的“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