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遴選有新變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載體。近日,在生態環境部7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介紹,自2017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先後組織開展了7批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共命名了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這些地區作爲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排頭兵’和‘先行者’,如同一顆顆種子深植在祖國大地上,讓生態文明理念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張玉軍具體指出,首先,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在創建工作中,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作爲“硬槓槓”,示範區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普遍在省內名列前茅。同時,將近一半的“兩山”基地生態狀況達到“優”級,生態“家底”越來越厚。
其次,綠色發展持續領跑。聚焦“雙碳”目標,創建地區率先推動從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在各省也大都是領先水平。
第三,“兩山”轉化路徑更寬。推動把好生態變成“金飯碗”,顏值變價值,引導各地依託生態優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凝練形成“護綠換金”“聚綠成金”“借綠生金”三種轉化路徑,以及生態補償、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金融等七種轉化模式。
第四,制度創新走出新路。鼓勵地方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上進行探索,包括海南保亭創新“基礎+治理+獎勵”的補償模式,水質達標率提升了25%;福建武夷山建立“兩級流轉”機制,帶動旅遊收入年增18%。還有像“積分銀行”這些好的做法,有效調動了老百姓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週年。“今年的遴選工作也有一些新變化。”張玉軍表示,首先,優化了指標。聚焦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優化調整了部分指標。市級指標更加側重綜合建設成效和前瞻性,縣級指標更加側重任務落實和農村環境整治。
第二,簡化了程序。生態環境部對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管理規程進行了修訂,取消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作爲準入條件的相關要求,由原來的“規劃引領”改爲“指標導向”,進一步簡化了程序,切實爲基層減負。
第三,減少了頻次。新的遴選工作,週期從一年調整爲三年。延長週期實質上是減少頻次,控制數量,優中選優,進一步提高創建的含金量,樹立創建地區的示範引領作用。
第四,加嚴了監管。施行全週期動態監管,在日常,出現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進行警告;對命名滿六年的開展複覈評估,進行“末位淘汰”。通過全週期監管,確保引領示範的持續性,不能讓牌子“一掛了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是引領,是方向。”張玉軍說,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按照修改後的規程指標,開展新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創建遴選工作。同時,加強宣傳推廣,系統總結提煉典型經驗,持續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原標題:優指標 簡程序 調週期 強監管
“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遴選有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