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朱同玉:建議對國產創新藥的保護週期進一步延長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俞金旻)查房、處理行政工作、科研、教學、門診,這些是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的工作日常。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今年是朱同玉參加全國兩會的第八年。歷年兩會中,創新一直是他較爲關注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朱同玉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他今年關注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國產創新藥研發以及年輕人生育率低等話題。
新藥研發是朱同玉長期關注的話題。朱同玉表示,新藥研發是一個風險高、投資大、週期長的過程,藥物有效性與安全性數據的獲得需要進行長期推進和不斷拓展的臨牀試驗,鼓勵創新相匹配的藥品試驗數據保護制度也亟待建立,以切實激勵和保障企業持續創新,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朱同玉介紹,近五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投資經歷了斷崖式下降,這對未來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削弱。“從2022年的1500多家投資到2024年的500多家,短短2年時間下降了三分之二,這會影響我國未來十年創新藥的發展。”朱同玉說,“醫藥集採是‘降費利器’,我們如何把節約下來的錢變成‘創新引擎’投入到創新藥的研發中,這值得相關部門關注和研究。”在國際上對創新藥研發有“3個10”的說法,即成功研發一款新藥通常需要花費10年時間、投入大約10億元、僅有不到10%的成功率。創新藥研發高風險、高投入,需要各方面的投入更有耐心,需要支持體系更加系統完善。
爲了促進創新藥的發展,集採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但其高昂的研發成本和較短的保護期限也成了制約因素。對創新醫藥的長期投入,積極的政策引導和金融支持是重要條件,“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資本流向長週期、高風險的醫藥研發項目,關注具有潛力但週期長的醫藥創新項目,允許投資者享受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資本的耐心,取決於穩定的回報預期。“當前創新藥的使用中,進入醫保目錄的創新藥在價格管制之下,定價普遍低於預期,同樣影響着投資積極性。”
朱同玉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建議將目前現有對國產創新藥的保護週期從三至五年進一步延長,否則企業的研發成本難以收回,這會嚴重影響國產創新藥的發展。
中國的藥品定價也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影響,朱同玉建議,需要加強對國產創新藥的保護,以確保其研發成本的回收。“我們不但要關注眼前利益,讓老百姓能夠吃得起藥、吃得上好品質的藥,我們需要下一代能夠享受更好的生物醫藥成果。”2024年7月5日,國務院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目前,從中央到地方的支持政策全面覆蓋藥物研發、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及投融資等多個環節,爲創新藥的發展注入了強大信心。
此外,朱同玉委員注意到,在老齡化問題持續推進的形勢下,年輕人生育率低也成了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這幾年尤其是在未來十年內,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將會對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年輕一代不願意結婚也不願意生育,怎麼辦?”朱同玉說,近年來,上海人口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的現象。大城市,生活節奏快,很多都市女性不願意生育的主要原因在於害怕失去工作,而企業也承擔了巨大的生育成本,例如生育補貼和休假。所以,他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及時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加大保障措施,鼓勵年輕人轉變觀念主動願意生育。
與此同時,朱同玉委員建議,可以發揮社區和社會組織的作用,進一步保障嬰幼兒照顧養育問題。“現代人60多歲退休後還是有能力和精力去創造一些社會價值,是否可以考慮激發這些剛退休人員的‘銀髮活力’,讓他們加入社區,參與年輕一代的養育服務工作,這值得我們關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