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朱同玉:創新藥研發引擎從何而來?

本報記者 陳婷 童海華 深圳報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強總理專門提到優化藥品集採政策、支持創新藥的發展。我對此特別有感觸。”3月5日晚上9點多,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在結束一天的行程後,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提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醫藥領域的有關表述,他精神抖擻,並向記者逐字朗讀了一遍。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藥品集採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羣衆用藥更放心。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

朱同玉表示,最近幾年大家特別關注創新藥行業,而且在近期對於仿製藥和創新藥還有過幾番熱烈的討論,“藥品集採是‘降費利器’,我們如何把節約下來的錢變成‘創新引擎’投入到創新藥研發中,值得相關部門關注和研究。”

破解融資難

今年是朱同玉參加全國兩會的第八年,他告訴記者,如何提升藥品質量、加強藥品創新是他此次參會關注的重點議題。

朱同玉說:“當前,我們國家正處於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引領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有多款國產創新藥在全球上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趨勢,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但他也注意到,創新藥投資近兩年遇到較大的瓶頸,“五年前,大家一聽‘創新藥投資’,都會點頭,但現在一聽‘創新藥投資’,都會搖頭。我接觸過很多投資方,他們都說不敢投。”

根據動脈智庫提供的數據,2024年,全球共完成醫療健康領域一級市場投資2291筆,累計融資582億美元,融資總額比2023年增加1個百分點,但融資事件數量下降25%。國內市場方面,繼2021年投融資高峰之後,國內醫療健康產業一級市場融資持續下滑,2024年國內融資總額較2023年減少33%,融資事件數量下降37.6%。資本寒冬還在繼續。

創新藥研發週期長、資金需求量大、風險高。朱同玉認爲,生物醫藥投資的斷崖式下跌,將對創新藥研發造成極大的衝擊,同時還會帶來創新藥被廉價收割的結果。“所以,支持創新藥發展必須是全鏈條式的。”

朱同玉提出,要構建以國家爲主體的“耐心資本”投入到創新藥領域,並完善“耐心資本”的考覈機制,即從過去的以短期財務回報爲主轉變爲綜合性評價,比如將專利數量、臨牀試驗進展、人才等更多長期性指標納入考覈,讓資金支持落到實處。“還可以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生物醫藥投資。”

藥品合理定價

朱同玉還注意到,藥品定價亦是創新藥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我一直講,藥品集採要達成四個目標:保障藥品質量、保障藥物供應、保障企業生產、保障科技創新,因此必須要給出一個合理的定價機制。也正是因爲價格的影響,帶來了創新藥‘不出海就出局’的現狀。”

近年來,國產創新藥在中美兩國之間數十倍的價格差異引起廣泛關注。2023年11月,君實生物合作伙伴Coherus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Loqtorzi(特瑞普利單抗)批發採購價爲8892.03美元/瓶,約合人民幣每瓶超6.2萬元。據悉,該產品同規格藥物在中國的售價爲1912.96元,據此推算,二者之間價差約32倍。與特瑞普利單抗同年出海的呋喹替尼(由和黃醫藥自主研發)有兩種規格,分別爲1mg、5mg,每盒均爲21粒,兩種規格產品單價分別爲6300美元和25200美元。在國內,呋喹替尼於2019年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其定價爲1885.38元/盒(規格1mg,21粒),2513.7元/盒(規格5mg,7粒),中美價差達到24倍。

今年年初,有創新藥行業人士曾對記者表示,2024年以來,中國創新藥出海更多是迫於資本的壓力以及國內醫保政策環境的變化,藥企在追求好產品的同時也想追求好收益。在這個時候,先進國家的定價體系就有了很好的吸引力。

朱同玉表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對創新藥發展非常重要。“只有獲得了資本支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創新藥研發才能帶來比較穩定的回報預期。”

事實上,創新藥發展一直是朱同玉較爲關注的話題。“接下來我還會繼續關注科技創新以及我專業領域的問題,比如耐藥菌感染、器官移植、生物醫藥國際性等。我現在日常的工作狀態就是負責高校的科研創新,我還是一名外科醫生,查房、出門診、帶學生,這些都是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