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產業發展,國資如何入場?代表委員這樣支招

繼去年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創新藥”,釋放出積極的政策信號。

業界觀點認爲,目前創新藥行業尚未完全“過冬”,投融資仍待進一步回暖。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呼籲培植國內耐心資本,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

“醫藥產業不僅是靠理想驅動,也需要靠資本與技術的有機結合來驅動發展。當下資本界普遍認爲醫藥產業回報不高。”在3日舉辦的2025“聲音·責任”醫藥衛生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如是說。

他認爲,要改善這一點,一方面要呼籲耐心資本;另一方面,需要支付端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進一步表示,在過去的一年,國家高度重視加快創新藥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出臺政策強化全鏈條支持,讓創新藥企信心更足。但當前我國醫藥科技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高成本、高風險、長週期的現實問題,仍待更完善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產業環境優化。

丁列明告訴記者,從過去來看,在生物製藥產業這樣一個高風險、高投入、長週期的領域,政府引導基金在支持醫藥創新方面確實面臨一些“不敢投、不願投”的問題。

他提出三點原因:其一,生物製藥的創新失敗概率較高,新藥從臨牀前研究到上市通常需要10年以上,失敗率高達90%以上,這意味着投資回報不確定性較大,導致部分政府引導基金在投資時更加謹慎,甚至傾向於規避早期、高風險項目;

其二,政府引導基金往往承擔政策目標和財政資金安全的雙重責任,資金管理者需要對投資的安全性負責,因此在選擇項目時可能更傾向於短期內可見回報的產業,而不願意投向週期長、見效慢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

其三,由於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的市場競爭加劇,部分投資機構擔憂行業估值波動以及退出路徑不夠清晰,導致對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投資熱情有所降低。

“但政府引導基金仍然可以在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丁列明表示。

據清科研究院中心統計,2024年上半年,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發生投資案例579起,投資金額314.93億元,分別下滑37.4%和47.9%。但其背後政府投資基金、國資參與卻更加頻繁,成爲推動該行業領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爲了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作用,2025年伊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出臺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髮展的重要文件。

該指導意見明確,政府投資基金要找準定位,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市場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薄弱環節,吸引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丁列明進一步提出建議:一方面,持續優化政府引導基金的考覈機制,採用“長週期”“算總賬”的辦法,迴歸設立初衷和政策績效,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切實加強對產業投資基金已投優質項目的直接投資。

另一方面,政府引導母基金對子基金的准入門檻,現在基本上都是按照一般綜合性基金制定的,建議從產業基金角度適當降低標準,設立專門准入門檻,並不斷提升運營專業化水平。

政府引導基金還可以聯合社會資本,探索與商業保險資金等多元化融資渠道的協同投資模式,分散風險,改善生物醫藥企業的融資環境。

“在當前政策推動下,如果能進一步優化基金管理機制,提升對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的投資信心,相信政府引導基金將是推動我國生物醫藥行業長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丁列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