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資本市場“包容性”如何增強
“新質生產力”是貫穿2024年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的關鍵詞,也是2025年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着力點。
近日,證監會披露2024年共承辦全國兩會建議提案424件,建議提案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爲等熱點問題。
“資本市場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作爲服務的重中之重。”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發表署名文章《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 更好服務新型工業化》,表示2024年以來,證監會先後發佈實施“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併購六條”等政策文件,不斷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監管體系和市場生態。
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開幕,“增強資本市場制度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適配性”再度成爲市場熱議話題。
資本市場如何進一步提升制度包容性以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建議允許更多未盈利企業通過科創板、創業板等板塊上市,強化“硬科技”屬性識別與評估,暢通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退出渠道,完善新股發行定價機制等。
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爲重中之重
吳清表示,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動力。資本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本形成、完善公司治理、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有可爲。
據證監會官網披露,截至目前,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均超過九成,全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家數佔比超過一半。
截至2024年底,科創板上市公司共581家,IPO融資9176.12億元;創業板註冊制後新上市公司558家,IPO融資5380.72億元,大多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北交所上市公司共262家,累計融資552.37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佔比超八成;新三板掛牌企業6101家,其中科技型企業3887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48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91家。
2024年下半年來,併購重組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重組轉型升級、產業整合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尤其是集成電路等硬科技行業領域併購重組活動顯著增多,收購未盈利科技型資產、“A並H”等標誌性案例順利落地。
另外,近年來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向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規模佔比持續提升,目前在投項目超過10萬個,在投本金超過4萬億元。註冊制改革以來至2024年三季度末,近九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和五成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獲得過私募基金支持。
債券融資方面,科創債試點以來累計發行1.2萬億元,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製造等前沿領域,審覈註冊、融資擔保等制度機制不斷健全。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而這些關鍵路徑的背後都離不開資本市場源源不斷地爲企業提供資本要素。”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胡歷芳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資本市場改革的本質就是爲了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增強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和精準性
隨着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具體改革舉措的落地也受到市場較多關注,“增強資本市場制度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適配性”再度成爲熱議話題。
證監會2月7日發佈《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聚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突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圍繞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等多個方面提出18條政策舉措。
在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包括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優化新股發行承銷機制,適時擴大發行承銷制度試點適用範圍,優化併購重組估值、支付工具等機制安排,推進基金退出“反向掛鉤”政策優化和實物分配股票試點等。
對於資本市場進一步提升制度包容性以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市場有何期待?
海通研究在兩會系列報告中稱,未來資本市場政策有望加大對科創企業支持,具體包括三方面:一是推動股市制度完善,增強對科技企業的包容性和精準性;二是針對當前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引導資金關注科創;此外,未來政策有望進一步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聯動,增強對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融資服務。
田軒表示,建議全面深化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允許更多未盈利企業通過科創板、創業板等板塊上市。強化“硬科技”屬性識別與評估,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優先支持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上市。加大力度鼓勵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完善新股發行定價機制,通過設置合理的鎖定期和配售比例等方式,維護市場公平,保障投資者利益。
另外,田軒還建議,拓展融資渠道,支持可轉債、優先股、REITs等多種融資工具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業務模式,並完善金融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支持科技型企業併購重組等,滿足不同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進一步優化QFII和滬深股通機制,提升外資參與度,簡化審批流程,拓寬投資範圍,推動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在胡歷芳看來,要通過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爲處於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企業提供直接融資。在註冊制背景下,三個交易所應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係,進一步釐清各自的定位及其關係,錯位發展,引導良性競爭,避免相互之間“比學趕超”“大幹快上”,應提倡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長期投資,從而實現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