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全國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議爲長期護理保險建立獨立籌資渠道

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養老”依舊是2025年全國兩會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獲悉,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601601.SH)戰略研究中心(ESG辦公室)主任周燕芳帶來了《關於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增強養老服務支付保障的建議》。

據國家醫保局最新披露,長期護理保險自2016年啓動試點8年來,全國49個城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階段目標已基本實現。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超過1.8億人蔘保,累計超過260萬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億元。

周燕芳認爲,在政府的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參與下,試點城市逐步探索並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體系,爲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護理服務,在解決老年人護理問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覆蓋範圍有限、支付保障水平較低、資金籌集渠道單一、滿足需求能力不足等挑戰。

“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全國性的制度框架,爲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提供一個明確的指導和規範,明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覆蓋範圍、籌資渠道、參保對象、繳費羣體、繳費率以及基金管理等基本要求,確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周燕芳對記者表示。

亟待逐步統一規範

2024年12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強化以失能老年人照護爲重點的基本養老服務,發展長期照護和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服務,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合理確定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覆蓋範圍和補貼標準,做好長期護理保險與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等政策的銜接。

周燕芳表示,作爲社會保障體系之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定位“保基本、廣覆蓋”,優先保障那些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殘疾人,並不斷擴大覆蓋範圍。

從8年試點情況來看,發展長護險面臨的痛點之一是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

周燕芳對記者表示,現行試點地區普遍採用“醫保劃轉+財政補貼+個人繳費”或“醫保劃轉+財政補貼”的多元化籌資結構,但主要依賴於醫療保險劃撥或政府財政補貼,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比例過低。以首批試點城市爲例,醫保基金平均承擔70%,財政補貼20%,個人繳費僅佔10%。

“這種過度依賴醫保基金的籌資模式不僅加劇了醫保基金的支付壓力,還使得制度存在不可持續的風險。例如與基本醫療保險功能定位衝突,削弱了長期護理保險的獨立性和互濟性。”周燕芳說。

隨着長護險的推廣,如何對失能參保人羣進行高效、公平、統一的失能等級評估是目前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周燕芳也表示,失能等級評估標準缺乏全國統一規範。

記者注意到,自2021年以來,《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辦法(試行)》《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機構定點管理辦法(試行)》陸續出臺落地。

在周燕芳看來,雖然民政部已經制定了全國統一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國家標準,但醫保系統的相關評估標準如何與之銜接,各地無所適從,需要國家層面統籌。

“這種碎片化標準可能導致三大問題:跨地區待遇銜接困難;評估結果公信力不足;服務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部分地區出現‘輕症高評’或‘高症輕評’等不統一現象。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險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周燕芳說。

構建多元化籌資體系

針對資金籌集渠道單一的問題,周燕芳建議,可推動構建多元化籌資體系,爲長期護理保險建立獨立籌資渠道。

“可參考日本‘40歲強制參保’機制,設計‘個人+企業+財政’三方籌資模式,按工資基數的一定比例進行籌資(如個人、企業各0.4%,財政0.2%)。同時,可探索設立個人長期護理賬戶,允許醫保個人賬戶資金適度劃轉,探索家庭共濟使用機制。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工資增長指數和護理成本指數建立費率動態調整模型,確保基金收支平衡。”周燕芳說。

同時,周燕芳建議,健全監管協同機制,包括建立跨部門協調委員會,由國務院分管領導牽頭,民政部、國家醫保局等部門共同參與,統籌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應適時明確牽頭部門;加強基金監管和服務管理,構建完善的基金監管機制,完善舉報投訴、信息披露、內部控制、防範欺詐等風險管理制度,確保基金安全。

她進一步建議,推行全國統一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體系,包括制定和推行全國性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辦法、評估機構定點管理辦法,明確護理需求認定和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基礎服務項目目錄,確立護理流程及操作規範,科學制定分級分類待遇支付政策;建設專業評估隊伍,每個區縣設立獨立評估中心,評估員需通過國家統一資質考試;建立爭議解決機制,設立三級複覈制度,引入第三方醫學評估機構。

此外,周燕芳還建議,完善服務供給體系建設。加強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護理職業教育體系,依據新興的健康照護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職業需求,適時調整課程設置,拓展招生規模等。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