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改變電商格局
即時零售大戰,激戰正酣。
誰也不會否認,即時零售的市場價值。基於場景消費的“30分鐘送萬物”,戰略意義不亞於20多年前電商對消費模式的重塑。
這場決定未來10年的天王山之戰中,阿里巴巴和美團憑藉各自的產業優勢,已經拿到了決賽權,抖音和京東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
只有拼多多,因爲戰略縱深不夠,在這場突然打響的戰爭中,到目前仍然處於被動的局面。
趨勢不可逆
早上出門下雨,到辦公室就收到了外賣小哥送來的拖鞋和襪子;午餐點外賣,不僅可以上美團,還可以到淘寶和京東下單;下午鍛鍊完,需要新的健身服,下單後半小時就能收到。已經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喜歡即時零售下的生活方式了。
20多年前,電子商務誕生,消費者購物不僅可以去門店,也可以上網;後來,在電商的基礎上衍生出外賣業務,進步在於即時配送,售賣的品類也從服裝、美妝、3C,變成了餐飲、藥品這些即時滿足型商品。
如今的即時零售,就是把即時滿足,從餐飲、藥品,擴大至幾乎所有品類。“30分鐘送萬物”,這就是其魅力所在。
即時零售,並非新生事物。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和樸樸超市等前置倉線上超市,可稱爲初代即時零售。
後來,外賣業務逐步成熟的美團,推出“零售+科技”戰略,美團優選、美團買菜(後更名爲小象超市)、美團閃購等業務展開賽馬。即時零售的業務模型,逐漸成型。
經過幾年醞釀,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下,即時零售成爲今年互聯網行業的競爭主線。
零售行業的核心需求點,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多、快、好、省”。電商之所以能夠分線下零售的蛋糕,主要是在“多”上面下功夫,以拼多多爲代表的新電商崛起,是在此基礎上強化了“省”。
隨着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以及家庭小型化和更緊湊生活節奏的影響,消費者對“多、快、好、省”的綜合需求達到極致,於是就需要用即時零售的“快”來加以彌補。
消費者需求提升,正好遇上了互聯網公司再度進入業務擴張週期。京東率先打破平衡,美團積極場景擴張,阿里巴巴也需要新的業務增長動力,即時零售大戰一觸即發。
經過美團外賣和餓了麼十幾年的探索與完善,外賣配送體系的運力,也能夠在滿足即時零售配送需求的同時,大幅提升運營效率。
爲什麼即時零售在發源地美國市場一直無法做大?根本原因,就是配送體系的效率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另外,線下商業深陷調整期十餘年,大家苦苦探索多年未能找到最優解。直接嫁接互聯網平臺的流量效應,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萬億市場格局
今年2月,農曆新年還沒過完,京東就高調宣佈入局外賣行業;4月中旬,美團正式發佈獨立即時零售品牌“美團閃購”;4月底,淘寶上線“淘寶閃購”,6月底餓了麼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隨後宣佈500億補貼計劃。
市場傳言,馬雲督戰,蔣凡帶隊,多位老將回歸,讓阿里巴巴找回了20多年前狙擊eBay的鬥志,誓要拿下即時零售這座堡壘。
目前,即時零售三大核心參戰方,各有特點。
美團善謀,5年前將公司戰略從“Food+Platform”升級爲“零售+科技”,就是看準了即時零售的機會。
阿里巴巴善於打硬仗。一旦發現了城牆上的某個缺口,馬上就能投入戰略級的資源撲上去,一定要拿下這座城池。
京東善於造勢。管他有沒有結果,先開幾炮,把氣勢拉起來再進攻,勝算天然就增加了幾份。當年對蘇寧、噹噹,都是這麼幹的。
7月份各大即時零售巨頭都公佈了自己的日單量紀錄:美團1.5億;淘寶閃購8000萬;京東2500萬。
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到7800億元,預計2030年超過2萬億元。按照目前即時零售大戰的聲勢,2萬億元的目標,大概率提前實現。
市場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爲即時零售會切掉電商的蛋糕,其實,它主要的目標是輔助線下消費。
目前外賣市場滲透率30%,市場規模達到1.5萬億元。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即時零售在線下零售中的滲透率達到30%,將是一個令人驚歎的超級大蛋糕。
從目前的盤面來看,即時零售這場未來大戲,大概率仍然是美團和阿里巴巴唱主角。
美團最大的優勢是,十幾年外賣市場老大積累的用戶認知。當大家習慣了用美團點外賣,體驗即時零售的時候,它也會是首選。
同時,美團不僅有數萬閃電倉和最完備的配送網絡,還有近些年外賣生態探索下的小象超市、歪馬送酒、松鼠便利、快樂猴超市等業務體系。
阿里巴巴體系內有年淨利潤達到2000億元級別的淘天,所以纔有500億元補貼即時零售的底氣。
當然,阿里巴巴打即時零售持久戰,最大的殺手鐗,應該還是將整個阿里體系,都引入到即時零售生態中。6月底餓了麼併入中國電商業務,最近又將盒馬納入88VIP會員體系,這些都還只是開胃前菜。將來,或許還會有高德、夸克、鹹魚等。
通過進軍外賣、酒旅和即時零售,京東重新獲得了市場關注,跳出電商競爭的牆角,搖身變爲多個細分市場的進攻者,讓一衆競爭對手感到壓力。
外賣大戰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對京東或許不是最重要的。外賣業務引流、提高主站用戶量和活躍度,對於京東,仍然具備戰略價值。
抖音早已佈局本地生活業務,即時零售大戰開啓,它以最擅長的方式參與進來,將自己的線上用戶,吸引到附近的線下商家消費。
在任何市場,永遠都不要忽略抖音這家公司。它善於用有限競爭,在最複雜的市場關係中,找到最簡單的解法,實現一個內容平臺的流量變現訴求。
可以說,凡是涉及互聯網和零售的企業,如果不參與到即時零售這個風口中來,就有可能被時代拋棄。
誰是失落者?
在這場即時零售競賽中,幾大電商和互聯網巨頭,幾乎都找到了合適的位置,除了拼多多。
今年以來,拼多多股價坐上了過山車。分歧的首要因素,來自其業績壓力。2025年Q1,公司營業收入956.72億元,同比增長10%,低於市場預期;由於營銷投入增加,淨利潤147.42億元,同比下降47%。
畢竟,拼多多模式的虹吸效應有限,電商市場重新進入價值增長階段,低價電商對消費者和商家的吸引力增長有限。實際上,用戶要的從來不是絕對的低價,而是價格、產品和服務的相對平衡,這對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於是大家看到,一向以白牌爲核心的拼多多,把對電商業務的扶持,從“百億補貼”切換至“千億扶持”。補貼的是消費者,扶持的是商家,轉向意味明顯。
另外,缺席即時零售這場事關未來消費格局的競爭,讓市場看不到拼多多在本土市場的未來成長空間。
爲什麼即時零售浪潮降臨的時候,阿里巴巴能夠快速上線淘寶閃購,各家巨頭都有相應的動作,而拼多多幾乎毫無反應?因爲,這家公司年輕且太過純粹。
2015年創立,2018年美股上市,2021年成爲用戶規模最大的電商公司,成長之快堪稱商業奇蹟。正因爲太快,導致其尚未建立業務縱深。
純粹的電商業務,早期專注於下沉市場,靠極致的價格力,獲得高速成長。這種模式,讓拼多多深諳旗杆理論的價值,而忽略了木桶效應的殺傷力。
現在,當電商市場重心,從極致低價,轉向場景再造,拼多多發現,自己接近於無牌可打。
近年,各大互聯網巨頭出於戰略聚焦的考慮,將損耗更高的社區團購業務陸續雪藏。在此背景下,拼多多仍然在維持多多買菜,保留自己的戰略支點。後續不排除以此爲核心,重構自己的即時零售消費圈。
但是,生鮮品類從來都更傾向於引流品種,而不是盈利核心。即便是專業做生鮮的前置倉們,毛利率擠來擠去也僅有30%上下。
所以,讓拼多多參與到即時零售大戰之中,難度不亞於再造一個Temu。但這也是不得不打的一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