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共治“雙標”外賣
堂食用鮮肉、外賣用凍肉,外送分量縮水,瓶裝飲料外賣價格比堂食高近50%且“單點不送”……近日,不少餐飲店堂食和外賣的“雙標”現象引發廣泛關注。
外賣的特殊性爲“雙標”提供了可乘之機。受制於配送時長和溫度變化,外賣食物的口感與形態容易發生變化,消費者對原材料的敏感度降低,個別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的行爲難以被察覺。更關鍵的是,線上交易讓消費者維權舉證難、追溯難,許多人遭遇外賣分量“縮水”、品質下降等問題時,往往只能放棄追究或接受商家部分餐費賠付,難以真正維護自身權益。
規範行業行爲,需要多方協同發力。商家要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應主動、明確告知消費者外賣與堂食在分量、食材、加工工藝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並嚴格執行明碼標價制度,讓消費者在下單前就能清晰瞭解相關信息,自主作出選擇。
平臺作爲連接商家與消費者的重要紐帶,應承擔起主體責任。要加強對入駐商家的資質審覈和日常監管,通過技術手段監測異常定價、虛假宣傳等行爲,對於消費者的投訴,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及時覈實情況並給出公正解決方案,避免讓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推動形成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臺企業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促進餐飲服務行業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消費者可更多參與市場監督,推動商家自主改進,提升服務質量。遇到“雙標”問題,及時保留訂單截圖、餐品照片等相關憑證作爲後續維權時的重要依據,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餐飲外賣“雙標”亂象頻現,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會透支整個行業的信譽。線上線下消費標準統一,看似小事,實則事關消費環境、消費體驗,只有讓消費者感受到指尖下單的公平,才能更好激發消費活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