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銳評丨堂食、外賣用料大不同,如此“雙標”要不得

同樣一家店,同樣的菜品,外賣的味道爲啥總是比堂食差?17日,《法治日報》的一則報道揭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據報道,目前,有不少餐館實施堂食、外賣“雙標”經營。同樣是烤串,堂食用的是鮮肉,外賣用的則是冷凍肉;同一道菜,堂食是大廚現炒,外賣就換成了預製菜加熱;甚至,外賣菜品使用的油和大米等配料也都大不相同。

同樣的飯店,同樣的菜品,花的差不多是同樣的價錢,就因爲一個在店內吃,一個在店外吃,商家就看到了投機取巧的機會,在用料甚至是加工方式上搞“雙標”。如此經營方式嚴重背離了誠信原則,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而且可能對外賣消費者造成傷害。誰能想到,一頓飯竟然也有鄙視鏈,點了外賣也被商家區別對待。

顧客是上帝。對於消費者而言,點外賣遇到“雙標”的商家,堅決不能忍。一定要及時取證,第一時間向平臺或監管部門投訴舉報,果斷維權。這不僅是對自身權益的維護,也是幫助商家和市場糾偏。

外賣平臺企業和監管部門,也要瞪起眼來,對玩“雙標”的商家根據情節給予誠信扣分、限流甚至下架等處罰,讓規則真正長出“牙齒”,讓敢於“雙標”的商家感受到處罰的痛。

值得警惕的是,搞堂食外賣“雙標”經營似乎已經成爲某種“潛規則”。報道里有個細節,不少商家竟然當着堂食消費者對外賣食品“偷工減料”,心安理得,毫不避諱。這也說明,此種現象在餐飲行業很可能已經相當普遍。

爲何這麼多的商家“雙標”經營,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投機取巧心態作祟,試圖通過偷工減料掙快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也跟外賣行業極度內卷的生態密切相關。

平臺抽成高、平臺“大戰”成本轉嫁到商家等等,這些也都是商家選擇“雙標”經營的重要推手。在內卷的大背景下,行業陷入惡性低價競爭,商家不參與活動沒有流量,參與活動可能賠本賺吆喝。爲了壓縮成本,犧牲品質,很多時候也實屬無奈之舉。如此經營,短期內可能會帶來收益,但從長遠看,無異於飲鴆止渴。

從這點說,平臺也應承擔起規範行業秩序的責任,優化抽成機制,減輕商家成本壓力。畢竟,外賣行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餐飲行業紅火的基礎之上。(文/新南)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