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堂食外賣“雙標” 用透明化共治
文 | 陳璐
近日,堂食與外賣出餐標準不一的亂象持續引發關注:不少商家在門店堂食堅持現做現吃、分量標準、食材新鮮,而外賣卻常是預製菜復熱、分量縮水、工序簡化,口感與品質大打折扣。
這種“同店不同餐”現象背後,是多重因素在作祟。
其一是信息不對稱,堂食可視可監督,外賣卻因“時空分離”,消費者無法直接審查,商家得以“兩種出餐”。其二是監管存在盲區,現行監管側重線下,尚未有效覆蓋線上複雜鏈條。其三是平臺擠壓店鋪成本,高抽成、低價競爭促使商家爲生存在外賣環節降低品質。其四是行業劣幣驅逐良幣效應,部分商家通過“低質低價”博流量,拉低了行業底線。此外,法律約束力有限、維權成本高,也助長了商家對外賣標準“另起爐竈”的僥倖心理。
解決堂食與外賣標準不一,應以透明化共治重塑信任邊界。
標籤透明化。平臺應強制標註“預製菜”“冷凍復熱”等屬性,讓消費者點餐時心中有數。
監管線上化。將堂食“明廚亮竈”機制延伸至外賣後廚,讓有需要的消費者實時雲端“監工”。
騎手共治機制。建立騎手舉報激勵制度,鼓勵騎手反映商家出餐中的違規行爲,構建平臺—騎手—監管部門三角防控體系。
外賣市場龐大,關乎百姓健康。要讓消費者吃得放心,需力爭做到每單外賣可識別、可監督、可追責,將消費者知情權、商家誠信、平臺責任與監管執行緊密串聯,構建“一處標籤明屬性、一處監督保質量、一處反饋促改進”的閉環機制。最終以透明爲基、共治爲徑,實現“同店同標、外堂同質”,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