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快評:堂食與外賣搞“雙標”,餐飲業豈可太油膩
同一家飯店,外賣堂食竟大不同?
據《法治日報》報道,調查發現,不少餐飲店都在實行堂食和外賣的“雙標”策略——冷藏櫃裡面的烤串顯得格外新鮮,羊肉帶着血絲,切塊均勻,泛着新鮮的光澤;蔬菜清洗乾淨,毫無蔫態。而外賣訂單則截然不同,統一使用冷凍肉,先油炸再電烤,8分鐘內即可完成接單到打包的全流程。記者走訪多地發現,這種“雙標”策略的做法,相當普遍。
堂食與外賣搞“雙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品質“大縮水”。食材上,堂食是當天現宰的羊肉、現洗的蔬菜,外賣就換成提前醃製的冷凍串;輔料上,堂食用壓榨花生油,外賣就換成桶裝調和油;分量上,堂食的魚香肉絲滿滿一盤,外賣就偷偷少了二到三成……
這種“雙標”策略,絕不是小事,它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嚴重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本質上,不少餐飲店實行堂食和外賣的“雙標”策略,一是利益所致。於商家而言,用冷凍肉替代新鮮肉、預製菜頂替現做菜,能極大壓縮成本。
二是平臺機制所致。現如今,外賣平臺競爭激烈,紛紛用“補貼活動”吸引消費者,但滿減、折扣活動成本實際上多由商家承擔。
三是消費者維權困難所致。外賣與堂食時空分離,使消費者難以同時對比食材、分量,更難證明商家存在故意欺詐,維權成本遠超收益,於是多數消費者選擇沉默。
只不過,這種基於信息不對稱的欺騙性經營手段,影響的是整個外賣行業——若外賣總是“縮水”,消費者便會逐漸對整個外賣市場失去信心,導致客源流失;而那些用新鮮食材、不搞“雙標”的誠信商家,則會因爲成本高、價格無優勢而被排擠,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讓整個行業陷入低質競爭的泥潭。
必須明確,食品安全不能“全憑良心和自覺”,這需要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執法震懾等形成監督合力。
基於此,平臺應該公開抽成機制、配送時效規則,並強制商家標註食材來源和加工方式;監管部門要拿出硬手段,提高違法成本,同時可以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勵外賣騎手、內部員工舉報違法商家;消費者也不能沉默,遇到“雙標”就積極投訴舉報,用行動倒逼商家規範經營。
堂食和外賣,理應享有同等的品質和尊重。希望在各方努力下,“雙標”亂象能早日消失,讓消費者不管是堂食還是外賣,都能吃得放心、吃得公平。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