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以和陸取代抗中 國民黨新主席需要魄力(彭士剛)
國民黨主張和陸,但若不改變臺灣的輿論環境,國共對話勢必又會讓國民黨陷入綠營抹紅親中的認知作戰,恐再陷失分泥沼。(圖/本報資料照)
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作爲重中之重的兩岸問題,六位候選人多半主張「和陸」,然而九二共識作爲和陸良方,如今卻在民進黨長期惡意「抹紅」下,被臺灣多數民衆排斥。如何讓藍營同溫層以外的國人重新理解並接受國民黨的兩岸路線,撕去綠營長年以來「親中」標籤的戰術,將是國民黨新主席的當務之急。
當前臺海兵兇戰危以及中美對抗的局勢下,臺灣理應追求兩岸和平並與中美兩強保持等距,方爲上策。但不管臺灣是否願意,想與中共當局恢復對話就必須面對「一箇中國」,而多年以來,九二共識的「創造性模糊」確實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否則毫無交集的結果,就是民進黨執政9年多來的兩岸僵局,讓國防預算屢創歷史新高。
國民黨主張和陸,但若不改變臺灣的輿論環境,國共對話勢必又會讓國民黨陷入綠營抹紅親中的認知作戰,恐再陷失分泥沼。目前幾位民調靠前的黨主席候選人的兩岸論述,都提到九二共識,但仍有差異:郝龍斌提出「和中不舔共」,訴求與中共對等尊嚴對話;羅智強訴諸馬英九時期「一中各表」的成功經驗,強調一中是中華民國;鄭麗文強調九二共識符合憲法一中,並應與時俱進,兩岸要和解要合作,「大陸是臺灣人的機遇」。可以看出,幾位候選人雖高舉九二共識,但未把核心精神說透,模糊的背後還是擔心被抹紅。
但縱觀我國法規,在中央政府遷臺後歷經7次修憲,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爲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第十一條將中華民國的疆域區分爲「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第二款將「大陸地區」定義爲「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而兩岸條例施行細則第二條規定:大陸地區是指「中共控制之地區」。
由此觀之,九二共識關於一箇中國及國家統一的論述,完全符合我國憲法的終極目標及兩岸定位,並不存在所謂投降、矮化或被併吞的問題。即便過去民進黨八年完全執政期間,也沒有針對「一中架構」的規定提出修憲或修法,顯見民進黨抗中保臺及臺獨路線就是政治騙術,無法獲得國內多數民意,乃至國際社會的支持。
因此,捍衛九二共識及和陸路線是國民黨新主席無可迴避的責任,而出色且縝密的論述和辯論能力是必備能力。新黨魁要勇於反擊綠營的「抹紅」戰術,並向國人闡明抗中路線的弊病與危害,以及九二共識的合憲性與重要性,讓多數國人對國民黨的兩岸路線重拾信心,纔可能讓民衆黨及其支持者接受「藍白合」,在2028年大選下架民進黨。
綜上,國民黨新任黨魁要做「造王者」,爲未來總統候選人排除「抹紅」障礙,讓和陸取代抗中成爲臺灣的主旋律,爲政黨輪替打下堅實基礎。願國民黨黨員能選出有能力有擔當的新主席,方爲臺灣之福。
(作者爲文字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