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民黨主席選舉必須公平競爭(劉性仁)
國民黨主席選舉將在10月18日投票,立委羅智強、前立委鄭麗文、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等多位黨員表態角逐黨魁大位。(劉宗龍攝)
國民黨這段時間,躲過大罷免後,好不容易提振些士氣,致使多人躍躍欲試參選黨主席,這是好事,在規則清楚的情況下,交由黨員決定,當然黨意與民意會有落差,國民黨黨員年齡結構與臺灣選民年齡結構也並不相同,但無論如何,期待國民黨轉型成爲一個民主政黨,有競爭各憑本事,絕不樂見參選人間相互批評,小則產生心結,大則導致分裂,重蹈藍營不團結的失敗道路。
參選黨主席需要有使命感,也有基於特定目的之承擔勇氣,面臨各種問題挑戰,往往吃力不討好,只要合於民主程序,外界都應該對參選爆炸樂觀其成,畢竟合乎規定參選黨主席是黨員的權利,因此無論年紀大小,無論地域及背景,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對待,這也絕非私相授受所能決定。
因此,對於參選黨主席人選,無論是孫健萍(現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卓伯源(前彰化縣縣長)、張亞中(現任孫文學校總校長)、鄭麗文(前立法委員)、羅智強(現任立法委員)、蔡志弘(前國民大會代表)、李漢中(永嘉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及郝龍斌(前臺北市市長、前國民黨副主席)等,都應該同等對待,提供一定的平臺,讓所有參選人都有同樣闡釋及說明自己政見的機會,或許有些參選人當選的機率爲零,但從國民黨歷史來看,也都扮演一定的價值及民主多元競爭貢獻。
這場選舉的意義不僅是國民黨內部的人事競爭,也攸關國民黨未來整體走向與臺灣政治格局變化,下任國民黨主席將主導及承擔國民黨2026地方選舉和2028總統大選的整體戰略與人事安排,更決定國民黨路線、涉外交流及兩岸的互動,故具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及胸襟是很重要的,中國國民黨更需要一箇中道理性的黨主席。
撇開個別人選,首先,九二共識必須是各候選人的共識,九二共識是1992年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的「一箇中國」原則,強調「一箇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臺灣的「一中」是指中華民國,北京的一中則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國民黨而言,「九二共識」用以維繫兩岸溝通的基礎;反對臺獨也反對一國兩制;其次,必須接受藍白合的政治現實,不能有私心;再者,必須要有能力、有魄力,敢得罪人,敢對不正確的政策說不,稱職扮演好在野角色,至於反中、反共、反陸、反中國人,必須要有清楚的界定及說明,不要爲反對而反對。
總之,國民黨的兩岸和平及理性優勢必須發揮,性格穩定、可預測性及零意外是參選國民黨主席的必然條件,如何發揮與中國大陸社會的和平相處?如何與對岸進行各項有序文化、經濟及民間社會交流,考驗着各參選人的能力及魄力。
因此,所有參選人都必須要以理說服人,誰搞權謀誰搞小動作必然會遭受到黨員的唾棄。國民黨員絕不希望因選舉而分裂,因負面選舉而相互傷害,最重要的是無私,無論誰當選黨主席,都是給最強大選參選者擡轎,不能有私心,畢竟黨主席第一個目的就是怎樣發動黨內支持,把盧秀燕送進總統府,並幫她擋子彈。
新一任國民黨主席是輔佐者及造王者的角色,不能反而連累盧秀燕及拖垮國民黨的形象。從制度面來思考把國民黨各項規範走向制度化,有效將地方諸侯意見納入黨中央決策諮詢體系當中,以確保中央和地方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客觀的挑戰是新任黨主席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及經費下,支應中央和地方黨部黨工的薪水、輔選以及補助候選人?黨工士氣低迷如何提振?有限的資源如何做無限的事?新任的黨主席必須清楚認知國民黨未來要贏得支持,必須要讓人民感動,而非在兩個爛蘋果中選一個較爲不爛的無奈選擇。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