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民黨要選什麼樣的黨主席(陳勤浩)

國民黨主席選舉備受關注。(中時資料照)

9月15日起,競選國民黨新主席的候選人開始領表作業。本次換屆選舉,朱立倫一聲「交棒」,吹皺黨內外一池春水。擬報名競選者最多時達雙位數,而近日又有人宣佈退選。

各候選人後面的國民黨內的老中青支持者,合縱連橫之際,有人焦慮有人期盼。焦慮者,想想百多年來國民黨從推翻晚清創建民國,到抗日救國光復臺灣,又在臺灣創造經濟起飛奇蹟,成爲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彪炳歷史,時至今日爲何在臺灣的政黨支持度僅剩19.2%,較之創黨不到40年的民進黨支持度26.8%還低近8%(《美麗島電子報》近日民調數據)。國民黨賴以安身立命、尋求重新執政的基本盤已萎縮至此。箇中原委頗堪深思細想。

造成國民黨今日窘況自有多方面緣故,然自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運以來,國民黨選出的兩三屆黨主席,一心只想把國民黨打造成選舉機器。尤其在兩岸路線、國族認同、親美反共等大是大非問題上迷失了方向,纔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此新一屆黨主席改選之際,國民黨人尤須擦亮眼睛,打足精神,爭取選出一位讓人耳目一新的新領路人。

具體到選誰,怎麼選,歷史上東漢光武帝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的選人用人之道,或可爲今日中國國民黨換屆選舉提供一些借鑑經驗。

東漢開國之初,劉秀針對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開國元勳,採取「退功臣,進文吏」的策略。一方面給他們以高爵厚祿,並在各種公開場合回憶頌揚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艱難歷程,以示不忘他們的功勞。另一方面,對他們的權力卻做嚴格的限制。

新鮮的政治血液是國家實現中興的重要力量。劉秀在退功臣的同時廣進文吏,他沿用西漢的察舉徵辟制度,頒佈「四科取士」的德才標準:一是品德高尚,志節清白;二是有知識,是通經的儒士;三是熟悉法令,能夠熟練地依法辦事;四是有魄力才幹,遇事不會猶豫,能獨當一面。通過這種制度選拔上來的官吏,還要求他們嚴守法度、勤於職守,還 要進行考覈,選優汰劣。

劉秀還很重視隱居山林的文儒雅士,他認爲這些人既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國安民之術;又情操高尚,有較好的聲譽,是國家最需要的人才。於是他努力蒐羅四方名士,如平帝時的高密令卓茂被徵爲太傅;名儒伏湛被徵爲尚書。

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用人策略,讓握有實權卻無爵位的文官集團,與擁有爵位卻無實權的功臣貴族形成了對立的政治格局。不僅有效削弱了功勳集團的影響力,更強化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治。文人與功臣之間的制衡使得東漢政權實現了較爲穩固的平衡,使東漢初期不到30年便從西漢末年的動盪中迅速恢復元氣,實現了光武中興。

《舊唐書‧魏徵傳》雲: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反「大罷免」成功之後,外界都在關注國民黨領導層的權力繼承問題。事實上,國民黨內不乏有識之士,不乏既有聲望,也敢打敢拚,又有論述能力的人才。然而在當前環境下,因爲大家忽略了路線和思想的重要性,多數人都只考慮宣傳、組織和權力分配等問題,因此,國民黨應認真坦誠地檢討總結2014年以來的經驗教訓,放下成見,立黨爲公,重鑄黨魂,重建國民黨對於臺灣、兩岸乃至中華民族負責任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有了對思想和路線重要性的認識,才能選出既能清楚論述與現代接軌並連接兩岸的國民黨的核心價值,又能提出具體的政策承諾,讓臺灣民衆相信國民黨這一屆選出來的黨主席,纔是既能維護臺灣利益也能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時代領路人。(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