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土莫再淪陷 鐵腕嚴辦美濃大峽谷案(陳清雲)
高雄美濃農地遭大規模盜採並回填廢棄物、形成「大峽谷」,檢警擴大偵辦並查扣機具,並企圖循線追查來源及幕後黑手。(林雅惠攝)
近期環境案件連環爆,高雄美濃農地遭大規模盜採並回填廢棄物、形成「大峽谷」,檢警擴大偵辦並查扣機具;臺南麻豆魚塭遭副產石灰棄置多年未解;桃園國家原能院柴油外泄波及廣大土壤。這些事件顯示,我國長期存在治理失靈與執法鬆散,「環境治理」若仍停留口號,國土終將付出更沉重代價。
能源轉型亦曝露選址把關不嚴、程序粗糙:部分光電衝擊農漁地,沿岸風電施工對景觀與生態造成爭議。轉型不能以破壞國土爲代價,政府應該先確定合適地點,再談規模;先確認土地,再找廠商。復原責任和押金,也要在覈準之前就先訂好,事前把風險管好。
首先,國土規劃刻不容緩。美濃坑洞連環,凸顯農地監管失靈與黑色經濟鏈條的長期寄生。中央應建置「土石方全流向」制度,從開挖、清運到去向全程監控;推動工程案件「復原保證金」,未復原不得退還。並對高風險區域啓動「專案列管+聯合稽查」,把衛星變異點、空拍與地籍資料串接,對於「盜採—回填」一邊挖一邊倒的牟利鏈,建立不法利得沒收與連帶追償機制。
其次,弊案查辦必須到位。對於涉及環評規避、越界開挖、廢棄物回填等行爲,除行政裁罰,應同步啓動刑事偵辦、扣押機具與資產;若涉及公務員瀆職或官商勾結,應移送廉政與監察機關。中央與地方要落實「即時通報+誰失職誰負責」,明確界定主管機關與權責分工,避免各吹各的號,最後卻無人承擔。
第三,資訊公開要可查可追。政府應即刻公佈「污染與開挖熱點地圖」、清理與復原進度、承辦責任名單與聯絡窗口;建立單一申訴與檢舉平臺,讓民衆「看得懂、查得到、追得清」。所有處置與驗收報告應上網公開,並納入地方議會與第三方專家之公開說明會與現場檢查,讓陽光成爲最強的防腐劑。
就美濃案觀之,地方雖於今年多次開罰並對外宣示「不分顏色、查辦到底」,但面對動輒上億元的不法利益,僅靠低度罰鍰與事後補救,難以嚇阻。務須刑事強制與行政復原並行:沒收不法利得、追繳處理成本、限期復原並列管驗收;對情節重大者,得停工、停業,甚至廢止許可,才能真正讓違法者無利可圖,產生嚇阻效果。
環境正義的核心在於責任與秩序,中央必須強化規劃與制度設計,地方必須落實執行與查緝,企業必須承擔防制與復原責任,公民則要積極監督與參與。弊案要查清楚,才能弊絕風清;繩之以法,才能避免國土再受破壞。從「大峽谷」到「魚塭石灰」、再到「漏油污染」,每一案都是警鐘,也是檢驗政府治理的試金石。
呼籲政府立即以「查辦到底+復原到位」爲基本底線,補強制度、精進審查、嚴謹執法,讓環境治理重回正軌。內閣新團隊既已就任,更應展現魄力,務實執行,拿出具體成效,迴應社會期待。否則國土將繼續淪陷,生態終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作者爲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