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十講」走鍾 總統莫把口號當施政(陳清雲)
賴清德總統啓動的「團結國家十講」,愈講愈偏、愈講愈亂,不只踩到歷史紅線,還加劇朝野對立,連綠營內部也出現雜音。(資料照/陳君瑋攝)
賴清德總統啓動的「團結國家十講」,表面上強調凝聚共識,實際上恐怕是爲了扭轉國會朝小野大的劣勢,穩定政局、重建支持。然而愈講愈偏、愈講愈亂,不只踩到歷史紅線,還加劇朝野對立,連綠營內部也出現雜音。名嘴溫朗東直言這是「戰略錯誤」,可見「講」得沒章法,反倒成了亂政口號。
就拿賴總統說「1946年制憲時臺灣沒有派代表」這句話來說,立刻被藍白陣營和不少史學界批評悖離事實。事實上,當年臺灣確實有18位制憲代表,由省參議會產生,像李萬居、連震東等人,都是有民意基礎的代表。作爲中華民國總統,若連憲法的根源都搞錯,怎能站得住腳?
更令人擔憂的,是賴總統提出「表決多數不等於民主」的說法,甚至把國會多數表決稱爲「暴力」,這等同於質疑代議政治的根基。民主不是靠喊口號,而是靠制度落實和程序正義來實現。然而,總統一方面否定國會聽證制度,一方面又任由執政黨全面動員、發動罷免,配合政策利多綁樁,這樣的雙重標準,如何讓人民信服?
最近從醫學系擴招急踩煞車、攬才條件突然下修、到中配除籍政策變成「柔性處理」,府院顯然進入了政策止血模式。問題是,這些變動愈來愈短線、愈來愈跟罷免綁在一起。甚至在對美關稅談判這麼重大的議題上,政府不清楚說明可能的讓利與產業影響,卻只顧炒作政治話題轉移焦點。
能源政策也是一樣的荒謬。經濟部長說不撥補臺電就得漲電價,但臺電會虧損,根本原因不在電價,而在於政府錯誤能源政策,高價收購綠電、買高賣低,變相補貼特定業者,卻讓全民爲此買單。如果能源政策不調整,怎麼可能有健全財政?「十講」若只是談政治價值、不談改革細節,不就像蓋在空中的樓閣?
罷免本是民意監督工具,執政者若有自信,應迴應民怨、接受挑戰,而不是靠講稿鋪場面、行程拚曝光,卻閃躲核心問題。就連綠營內部也開始質疑,社會更不禁要問:這是在說服人民,還是在替政黨選舉助攻?
講再多,不如多做一點。與其空談「十講」,不如踏實推動「十行」—10個臺灣此刻最迫切、也最實際的行動方案:推動憲政改革、落實國會聽證、穩住臺電財務、協商對美關稅、檢討前瞻預算、照顧弱勢族羣、化解罷免對立、釐清歷史真相、調整國防戰略、務實處理兩岸關係。
講不如做,做勝於講;講錯不改,終會越講越偏。希望賴總統能在危機中醒悟,回到制度與民意的本質,少點政治算計,多點務實作爲,臺灣纔有機會真正「講」出共識、一起「行」向未來。
(作者爲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